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74(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主题读写74(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74期)
本期主题:静以修身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
一种灵魂做的是“加法”。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灵魂”的“加法“减法”。所谓“加法”,就是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想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所谓“减法”,就是希望不被人关注,安静安宁度日,想要削弱或消减与他人的联系,给自己的灵魂降嗓,不想被外界发现、记挂。这是典型的二元思辨型作文题。
考生可以辩证思考,整体立意,一是要明确“减”与“加”的内涵。由材料意义指向,我们推断“减”应该是外在的东西,即少些名缰利锁的羁绊,少些世俗之欲,少些虚浮之念;“加”应该是由内向外的东西,即要增加学识、本领、道德素养等内在的东西,这样方能淬炼灵魂的钢火,增加灵魂的含金量,从而自觉地服务社会,成就大美人生;二是要深入思考探究“减”与“加”的辩证关系,“减”是为人生减负,好集中精力轻装上阵,享受丰富人生,获得心灵的宁静,“加”是汲取精神营养,催人奋发有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三是要明确“减”与“加”二元思辨的侧重点在于揭示意义作用,即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有何意义作用。还可以侧重一方,兼及另一方,对于“加”“减”之二元,考生在论述时可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加”或“减”,同时兼及另一方,切忌只谈一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加减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如侧重“加”,可立意:青年学子要多做加法,学好本领和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为自己减负减压,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又如侧重“减”,可立意为:人生不能太专注于名利,要多做些减法,减去过多的功利的重负,同时也要增加学识,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佳作品读
灵魂“加减法”
人,是有灵魂——心灵与思想——的动物。但凡常人,都有灵魂。这一点,并无天壤之别。可是,在怎样管控灵魂问题上,不同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喜欢给灵魂做“加法”,有的人乐意为灵魂做“减法”。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他的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否则,就失去生存的意义一般。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没太大关系,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因而。他们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所发现、所记挂。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是,据我观察,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者,似乎为数不多。相反,惯于给灵魂做加法,喜欢抛头露面、彰显自我的人倒是不少。君不见,有的人只要有机会,不是东拉西扯、侃侃而谈,便是谈天说地、津津乐道。好比发表演说,如同单口相声,藉此凸显自我。现如今,有了朋友圈,更是快捷方便、如鱼得水。不少人喜欢把逛街购物、唱歌喝酒,钓鱼打牌、游山玩水,头疼脑热、感冒鼻塞之类鸡毛蒜皮、毫无情趣的闲事琐事无聊事,不加过滤统统发到朋友圈里去。有的人,昨天与李四怎样怎样了,今天和张三干嘛干嘛了,都成为微信的“精彩”内容。如此执着地做“加法”,除了期盼得到点赞与喝彩、关怀或同情,更多是为了彰显自己、引人关注。
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不怕寂寞,喜欢孤独,就是灵魂的“减法”。这种人,既开明,更明智。在我们身边,一旦光荣退休,就“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不抛头露面,不指手画脚,不显山露水的人有,但为数并不太多。相反,退休之后不甘寂寞,或想方设法到某单位做顾问,或自告奋勇去某协会当会长者,倒是大有人在。也难怪,如此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地“退而不休”。今天东边小会开开,明天南边小车转转。美其名曰“发挥余热”,实则多多少少给基层增添了麻烦与负担。
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淮南子 主术训》中写道:“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300多年后,诸葛亮在总结毕生经历、汲取《主术训》精粹的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54岁那年在临终前,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进《诫子书》。意思是告诫子孙,不能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专注地修心学习,就难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是江西彭泽县令。可是,只短短八十多天,他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写的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心静如水,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述了一个孤单孤独的场面。或许正是这种如影随形的孤独感,成就了李白这位千古奇才。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钟情灵魂“加法”也好,选择灵魂“减法”也罢,既是个人的喜好,也是个人的自由。不能强求,不该干涉。然而,自我审视一番,倒是不无必要。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我本人而言,既缺少赫胥黎所说的那种独创精神,更缺少文学家的超然才气,八辈子也难望陶渊明、李白们之项背。但我并不怕孤独,更喜欢灵魂“减法”。
读书时光
钗黛重像的文化基因与文学创意
——品读《红楼十五钗》中的视角与新见
  《红楼梦》通过人物塑造来体现华夏雅文化,应为古今多数读者的共识。但如何体现文化之雅,评论者往往见仁见智,亦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些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或者宝黛钗,更接近作者的理想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如欧丽娟教授在新作《红楼十五钗》(下文简称为“欧文”)前言中所云:“并不是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有价值,更不是凭感觉望文生义,就可以产生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没有全面掌握文本内容,真正理解曹雪芹的意图,那就只能永远在故事的真相之外。更遗憾的是,你会错过靠近雅文化的机会。”
  欧文以红楼人物为切入点,考察贾宝玉及正、副册诸女子,意在改变“流于世俗”的红学解读,重塑红楼女性形象,感知贵族生活的雅与美。笔者作为同好,品读《红楼十五钗》中的视角与新见,有感而发。
  从人物重像到文化基因
  曹雪芹植根于传统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不同于我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以诗评人、以花喻人的评价方式,丽娟教授提出重像视角,即选取书中外貌性格相似者或古代文人雅士,与众金钗进行映射、类比,以重新理解红楼佳人。
  书中宝黛钗等诸多形象考论多涉及重像手法,如从家族、人生、婚恋三个方面,认为贾宝玉的重像有荣国公、甄宝玉与薛宝钗。林黛玉的重像从形到神相对较多,既有“貌合”的晴雯、尤三姐,又有“情投”的妙玉、茗玉,也有西施、飞燕、娥皇女英等历史人物,用这些红颜薄命而才华出众、性情高傲的女性,来烘托黛玉的才情貌。相较而言,欧文偏爱薛宝钗、贾探春这类德才兼备的女子,其重像多取自古代的文人雅士。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言宝钗之情性,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的“山中高士”之风。赞贾探春为“泱泱大气的将相雅士”,选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士来映衬其“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磊落人格。重像来源众多,有的是借人物之口直接道出,如王夫人曾言晴雯眉宇间长得像林黛玉;有的是作者在回目中点明,如第二十七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塚飞燕泣残红”;重像解读法将诸钗合成群像,丰富了个体形象的内涵,较之前人的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
  通过“重像”,读者既可感受“本”与“像”多角度的相似性,同时也能品析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拥黛还是拥钗,自清代起,读者争议不断。《三借庐笔谈》记载邹弢和老友许伯谦,就曾因此“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拥黛者怜颦卿身世而爱其聪颖,贬钗袭之柔奸,如涂瀛称“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拥钗者多爱钗袭稳重而宽厚,憎晴黛之乖僻,如王希廉评“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才有德”。近代俞平伯云:“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他提出的“钗黛合一”说,影响至今。
  在钗黛拥抑的问题上,给宝钗以应有的褒扬,是值得肯定,也是达成共识的。就此,欧丽娟教授提出要打破“读者的刻板印象”,“重新理解红楼人物”,为钗袭翻案。
  读者若要客观看待钗黛拥抑问题,还应回归文本寻找依据。脂砚斋曾言:“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作者心目中,钗黛二人本无高下之分,其中蕴含着作者主张儒道兼美的审美理想。总之,红楼佳人身上兼具丰富的文化基因,由此升华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
  从才子佳人到世道人心
  《红楼梦》的情节虽以宝黛钗爱情故事为中心,但超越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在佳人形象上,更凸显女儿们的独立审美价值;在主旨大意上,意在破陈腐旧套。欧文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宏大,有益于世道人心,解读《红楼梦》时要“作高一层”,并“用学问一提”,认定其深层次的内涵应为“展示雅文化之美,以及最终却失落了而感伤哀挽”,并非简单地反对封建礼教。
  欧文对宝黛钗爱情故事给予独到解读,认为宝黛爱情是青梅竹马友情的升华,而金玉良缘是和尚传达的天作之合的神谕,宝钗不仅与宝玉有夫妻相,而且是他真正的同道,也是其出世思想的启蒙者。曹雪芹在第五十八回特提“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让宝玉明白个人的爱情可以安放于心中,与社会责任并不冲突。因此后文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乃有伏笔在先。后40回中“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所设计的情节是违反小说家原意的。
  回归文本可以得知,小说中宝玉有玉,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第五十七回宝钗得知探春给邢岫烟玉佩后,说道:“他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众姊妹都有的装饰品,为何唯独黛玉没有?宝黛二人初见就发生了一场砸玉的风波,书中屡屡提及黛玉对金玉之说耿耿于怀,种种笔墨定非虚设。作者用金玉指代世俗标准下物质联姻的婚姻生活,而木石前盟则代表着心心相印的纯真爱情,综合全书考虑作者是否意在以无待写有情?《庄子·逍遥游》篇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好似宝黛木石前盟般超越物质的知己爱情。通过对比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爱情理想,此乃作者突破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小说婚恋情节的创新之处。
  作者用史笔将真事隐去,构建出的大观世界,寄托着曲折幽深、内涵广阔的主旨大意,其中不仅包括人生价值的毁灭,爱情理想的破灭,众女子青春与美的陨落,还包括贵族家庭没落的悲剧。秦可卿是众女子中情节设置少而全,也令人困惑的一个人物形象。她属于兼容钗黛的“重像”,但欧文的解读,似与文本存在距离。欧文批驳索隐派,认为可卿乃皇家出身的说法“已经脱离了文本,完全缺乏小说本身的证据,何况清朝的历史上也没有类似的记载,等于是另外编造出来的故事,所以不宜相信”。这一观点尊重文本与历史,是客观的。那么秦业为何收养可卿?欧文给出的解释是,“秦可卿根本就是秦业自己的私生女……明白了这段隐情以后,便不要穿凿附会,也不要再用弃婴来解释秦可卿的性格和处境了”。从批驳索隐派出发,欧文对“隐情”的主观追索,似存在步入一种另类“穿凿附会”的趋势。笔者以为曹雪芹意在通过写秦可卿作为养生堂抱来的女婴,这种难知父母的身世背景,突出其虽兼有钗黛之美,但实则比香菱、晴雯等人物更加可怜,以此来写秦氏与众不同的命运与个性,千个女子,千种不幸,以不幸写个性,这是作者的艺术创意。深刻的艺术家总是试图揭示人性,反思他们所处的世界、社会及其自身,因此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世道人心,甚至上升到哲学层面,给人以启迪。
  从文本阐释到传播发展
  《红楼梦》中形象鲜活的艺术生命、曲折细致的故事情节,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欧文在鉴赏时的语言风格也独具特色,其中既体现着作者新颖的欣赏角度,同时也折射出文本阐释的多重魅力。
  以冷香丸为例。欧文认为冷香丸用来治疗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它全部药材用“十二”作为重量单位,象征着涵盖所有金钗的悲剧命运,同时“冷”为“冷静”,“香”是美好芳香的意思,用来暗示宝钗高洁的道德情操。这些理解颇有见地,但是也会引发思考。作者是否也意在通过药丸揭示宝钗性格特征中某些冰冷淡漠的方面,从而侧面展示其人物特质?正如脂批所评:“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当然,读者并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视角看待宝钗,宝姐姐身上富有乐于助人、温柔敦厚、善解人意等美好品行,欧丽娟教授对宝钗形象的重新解读是深细的。《红楼梦》塑造人物的高超之处在于人物形象是圆形的、真实的,而非片面的、虚假的,就如现实生活中每一个鲜活灵动的个体,优点与缺点并存,复杂与矛盾交织。
  关于后40回,作者在《红楼十五钗》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据笔者统计,丽娟教授45万余字的著作,引用《红楼梦》原文内容共300余处,涉及后40回评价的仅4处,占1.2%。虽然欧文也肯定后40回部分笔墨优美,感人至深,但更乐于推荐阅读前80回内容。而关于人物结局等问题,欧教授多结合脂批加以推断。重视脂批乃理所应当,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后40回是否为高鹗所续还有待商榷;二是《红楼梦》经典化进程,离不开程本在传播史上的贡献。《红楼梦》120回本与前80回本相比,传播领域较广,影响范围也较大。
  纵观有清一代百余年的《红楼梦》传播史,由活字、木刻到石印、铅印,印刷技术不断更新,读者对《红楼梦》的需求也不断增多。由白文到增评、汇评,版本内容逐渐丰富,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上述诸多印本,皆是以120回本的形式刊行的。因此仅就“截长补短”和“补遗订讹”写出全书中心事件及主要人物悲剧结局,并“付之梨枣”而言,含有后40回的程本无疑是功大于过的。
基于不同版本的品红文章异彩纷呈,尽管千人千解,对于红楼文化之雅的认知则时有共鸣。在《红楼梦》版本的动态轨迹上,每一阶段犹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各美其美。那么,文本研究是否亦应客观包容,美美与共呢?
散文阅读
我叫田栀毓
庄学
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谚“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正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 “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E.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田栀毓逃向外乡路上,用一句“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表达了自己行医半生的感慨,请结合全文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4.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
1.(5分)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间用白话与文言”错误,小说主要以口语叙述为主;B.目的分析错误,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掩盖他用药的大胆;D.“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不够完整,“迫切”与景物特征不符,除了“求生欲望”,更有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和反思。)
  2.(6分)①蛮憨大胆,敢治各种疑难杂症,敢将剧毒之物入药。②喜爱本行,自学医术多年,常年开办诊所,为乡人治病。③非常自信,因以奇招治好了几个大病,从而对自己的医术颇为得意。
  ④知错能改,善于自我反省。⑤灵活心细,善于观察病征,酌情取舍。(每点2分,答满3点即可)
  3.(6分)①“时来信石益人”是说运气好的时候用剧毒的信石也能治好怪病,赢得名声和尊敬;②“运退芒硝夺命”是说运气不好时,芒硝差点使人丧命;③因此领悟到自己的医术有限,再也不能凭运气和胆量行医。(每点2分)
  4.(8分)①人物形象上,表明田栀毓对自己的医术有了清醒的认识,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情节发展上,诊所突然停业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呼应了小说标题;③思想内容上,凸显了“医生”称谓的沉重和责任的重大;④读者感受上(或艺术结构上),巧妙的突转形成戏剧性的效果,容易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