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第75期)本期主题:健康生活【作文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 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制定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方针,解除了几千年来血吸虫病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材料二 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材料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自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公开信,向广大市民发出“奔向小康,健康有我”号召,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材料整体上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方针解除了几千年来血吸虫病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第二部分强调人民健康对于社会的意义价值;第三部分介绍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承诺。“奔向小康,健康有我”是命题的核心任务。面向“广大市民”的具体情境、“公开信”的特定文体都是所有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内容,都可以为他们提供亲切、友好的写作背景,使他们能够顺利、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则针对这一核心任务发出了强指令和强驱动,它实际上是强调考生发出的倡议必须既能使对方从认识上、情感上接受“健康生活”,又能在实践上、行动上落实,二者缺一不可。这意味着考生的见解,既不能流于空泛说教,也不能流于空洞口号,而必须能够明之以真理、动之以深情、倡之以实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另外,“面向广大市民”的情境设定在给考生带来亲切之感的同时,也对考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行文中要格外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这就在有效规避套作的同时,为写作能力突出的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立意1.健康青年,健康中国;2.复兴战略,健康为本;3.小康岂忘健康;4.和谐康健,生命向荣;佳作品读选择健康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尊敬的广大市民朋友:大家好!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本钱。”健康是不可再生资源,透支健康不可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你的人生充满阳光。我们要健康生活,做新时代的健康青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古人的养生之术蕴含了健康生活的理念。可在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有些朋友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工作学习时坐不住;有时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容易情绪失控,与家人难以融洽相处;有的甚至排斥戴口罩和使用公筷等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只有做到体魄健全,心理健康,我们才有了学习工作的保障,未来才有条件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自己强大的免疫力和积极心态战胜病毒的人们。科学研究表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策略,因此我倡议全校同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保障充足睡眠”“均衡营养”“适量锻炼”“保持积极心态”。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审题疲劳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睡眠还能起到保护大脑,提高办事效率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挑灯夜战”。有人是因为拖延导致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更多人则是经过了一天忙碌的学习,觉得不熬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无人管束的自由让不少人尝到了熬夜的甜头。然而熬夜不仅会使视力下降,更会使得免疫力下降。因此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间。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而适度健身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坚持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病毒入侵。锻炼还可以减压,如果你压力大的时候,跑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减压方法。锻炼还能减肥瘦身,合理的锻炼也促进新陈代谢。除了身体方面的改变,锻炼还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愉悦。奔跑吧,同学们!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而健康的心态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消极而灰暗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会及时调整心态。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人不小心感染上新冠肺炎,就觉得希望顿失,结果由轻症转为重症;有人即使患上重症,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接受治疗,成功痊愈出院。良好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有利,我希望同学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生活态度还可以使我们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健康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吧!青年志愿者:xxx2021年x月x日世说新语螃蟹·蜘蛛·勇士 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里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这段平实而朴素的话里,包含了“勇士”说的经典名言,又包含了支撑它的“螃蟹”与“蜘蛛”说的经典例证,相得益彰,于是被广为接受并流行开来。 螃蟹与蜘蛛本是两种不相干的动物,然而,螃蟹的头胸部两侧有四对步足,蜘蛛亦是,形态相似,所以人们在谈及螃蟹时往往联想到蜘蛛,南唐朱贞白《咏蟹》“蝉眼龟形脚似蛛”,首开记录。继而,明人徐充《暖姝由笔》卷一讲了一个“巧对绝怪”的故事: 旧一举子于旅店中,闻楼下一人出对云:“鼠偷蚕茧浑如狮子抛球。”思之不能对,至死。魂常往来楼中诵此对,人不敢至。后一举子强欲上楼,夜中果有诵此对者,乃答曰:“蟹入鱼罾却似蜘蛛结网。”怪遂绝。 不说其他,只说后一举子的答对“蟹入鱼罾却似蜘蛛结网”。“鱼罾”是什么?一种捕鱼捉蟹的网,四四方方,用十字交叉的竹竿撑开,小的只有砧板大,系上铁石,沉入水中,借以捕捉。答对以“鱼罾”比喻“蜘网”,将“蟹入鱼罾”形容为“蜘蛛结网”,生动形象,情景毕现,特别是以“蟹”与“蜘蛛”相提,说明了两者因形貌的近似而被人联结。此对联及故事,慧思,奇异,曾经被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张岱《快园道古》、清褚人获《坚瓠补集》、梁章钜《巧对录》等引录,流播甚广。此外,更有人把螃蟹称为“大肚皮的蜘蛛”(明咄咄夫《乡人不识蟹歌》),称为“水里大蜘蛛”(清黎士宏《仁恕堂笔记》)。由此可见,鲁迅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只联系贴切而自然,而且是直击人心的。 那么,为什么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呢?因为它的模样奇特丑陋,外包甲壳,没头没尾,龇牙咧嘴,突睛怒目,因为它的行为乖张凶狠,偏不直趋却要横行,遇到敌情,吐着泡泡,四对步足踮起来,悬空着身子,两只如钳似剪的大螯摆动着,露出一副争斗的姿态,所以先人说它“可厌”、“可恶”,更有说它“可怖”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干螃蟹”: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是鬼亦不识也。 一只风干了的螃蟹,大家都不认识,因其形状可怖,秦州(今甘肃天水)土人竟“以为怪物”,进而,谁家有人得了疟疾,就借了挂在门户上,连鬼也不认识,被吓退,病人由此痊愈。这是实录,直至清黎士宏在《仁恕堂笔记》里还谈及“癸丑夏,予遣役郑璜伴儿辈入都门,见市蟹,郭索满筐,郑役惶怖,睥睨不敢正视”,一个甘肃籍差役郑璜,到了北京,第一次见到市场上装在筐里的螃蟹,竟然“惶怖”得“不敢正视”。此种实录,又见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家梅亭方伯,任四川打箭炉同知,彼处人偶见蟹,称为瘟神,打鼓鸣锣而送之郊外。方伯食之,人皆大惊,谓官能食瘟神,四境耸服”;又见清长白西清《黑龙江外纪》“……亦不识螃蟹,闻有自关内带来者,群目为怪物,不敢食”。所记都为历史上非产蟹区的人初见螃蟹时的印象,却也间接反映了产蟹区的人,在开始的时候,当也是视蟹为“怪物”而“不敢食”的。对此,博览群书的鲁迅一概未及,而是切换了一个更加浅白的角度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蜘蛛的模样和行为,比起螃蟹,其惊悚度要差远了,当然“一定也是有人吃过”,不妨设想,换了我们自己,今天的你敢吃蜘蛛吗?恐怕谁都要毛骨悚然,惟恐避之不及的,那么,何况吃更加令人惊悚的螃蟹?进一步说,即使突破了难以接受的心理障碍,又面临着一个能不能吃、会不会吃出病来、有毒还是无毒、死不死人的问题,要冒多大的风险,要有多大的胆量,必定是抱着拼死一搏,准备把性命都搭上去的,因此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有理有据,推断合情合理,是颠扑不破的。 顺及,为什么对“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我们当极端感谢”呢?因为一吃,觉得“好吃”,于是二次三次去吃,于是带动了大家都去吃,于是历史上涌出了毕卓、杨广、李白、苏轼、陆游、徐渭、李渔、曹雪芹等吃蟹达人,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螃蟹文化。当然,“我们”包括了鲁迅自己,他曾经抄校过宋代傅肱《蟹谱》,写过动物小品《螃蟹》,特别是他还爱吃螃蟹,是个技术娴熟的吃蟹行家。“佩服”而“很可”、“感谢”而“极端”,流露了鲁迅以及后辈人的衷心崇敬。 由上可知,本文开头所引鲁迅的一番话,看似通俗平实,仿佛随手拈来,实际上却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其真知灼见,其卓越思想,激起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俘获了许许多多人的心灵,成了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话语之一。散文阅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产生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它们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 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增加文化产品的需求,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对生产者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物质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 (作者金元浦,摘自《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它显现出偏重于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包括语言、文学和技术能力等方面。 B.文化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 C.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是文化生产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也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的生产过程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的最富精神性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工,分化出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也同时产生了文化方面的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B.建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崭新关系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三者的一体化趋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C.文化生产力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它将生产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有形无形地体现在产品中,并且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 D.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文化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背景,就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能反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应该更多地关注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B.文化生产既包含了对文化生产者和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也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文化生产不是纯粹的精神劳动。 C.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不能将文化置于次要地位,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否则,人类的生活将枯燥而苍白。 D.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发展与经济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生产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个核心话题。答案与解析1.D(其他生产不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最富精神性的生产过程。) 2.A(“同时产生”原文无据。) 3.C(不是“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去对待”,原文为“不能将文化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去对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