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1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1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视频:《新中国70年·影像辞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 掌握“两弹一星"研发过程及其意义;我国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和意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2.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 -星” 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掌握中国科技文化成就
①二战使我们认识到核武器是国家安全重要保障
“两弹一星”
1. 背景:
②美国屡次的核威慑坚定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③为了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2. 含义:
两弹 :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3. 发展历程: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为了避免使进攻付出高昂的代价,显然,我们将不得不使用原子武器。
——艾森豪威尔
视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核弹
6
材料一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的巨大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力量,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人民网 党史百科
材料二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两弹一星”
结合材料,思考问题: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有什么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视频: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
——邓稼先
“导弹之父”
——钱学森
“氢弹之父”
——于敏
英雄榜
2022/3/21
9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钱学森(1911-2009)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予中国帮助时,惊讶的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
——周光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1966年,中国的导弹试验成功。第二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中国的航天之路就此开启。
_____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_。
1970
东方红一号
2017年5月,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如果将传统计算机比作自行车,量子计算机就好比飞机。举个例子,使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所需时间为100年,而使用一台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求解同一个方程组,仅需0.01秒。
光量子计算机
2017年8月10日 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潘建伟团队)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京沪干线”是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成就: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世界第三
研究对象:
载人航天
代表人物:
杨利伟、翟志刚。
载人航天团队
翟志刚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完成了中国航天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航天员
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
视频: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杨利伟走出舱门
天宫一号与
神舟八号连接
神舟八号飞船即将发射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首次和第二次
自动空间交汇对接任务
2011.11.1
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
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号飞船
2013.6.11
2016年10月17日太空飞船神舟十一号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景海鹏第三次进入太空
视频: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成就:
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018年10月,培育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再创世界新记录,
单季亩产1203.36公斤。
研究对象:
杂交水稻
代表人物:
袁隆平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
“米神”
袁隆平团队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1.国内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 )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2.国际意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201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198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右)
视频: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
(1930—)
成就: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研究对象:
代表人物:
屠呦呦
屠呦呦团队
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
药物(青蒿素)
屠呦呦形象漫画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共和国勋章
不骄不躁,大公无私、不懈努力、以天下为己任
科技发展进步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
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对科技工作的重视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无私奉献
③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③科技进步改变了各国经济结构和推动经济全球化
(2)启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 建国后
毛泽东接见文艺工作者
文化事业的发展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毛泽东
文学: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 文学作品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戏剧:话剧《茶馆》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
音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优秀代表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文化事业的发展
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思考:为什么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政策方针引领推动
科研人员无私奉献
全国人民积极支持
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沉睡的山沟里,在他们中,既有从国家机关抽调的领导干部,也有选调的科技人员,还有从沿海内迁的职工和从老工业基地抽调的工程管理人员、生产骨干,加上建筑安装队伍、部队官兵和当地民兵,总共四百多万建设大军.———《解码西部铁军》
国家加大科技投入
国防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医学
文化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 氢弹1967 东方红1号1970
钱学森 邓稼先
载人航天
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青蒿素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双百”方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