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和表现。2. 通过图文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设疑讨论、阅读材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3. 通过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使学生认识清朝前期社会繁盛的局面;通过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反思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知道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世界情怀、价值观等。【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工厂的性质、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横塘桥斗 鸡来溪桥行春桥田器制作缸 窑砖 窑石 湖湖心亭木 筏山前村(灵岩山)山前村杂货店小饭馆织丝作坊私 塾万寿旗胥 山春 耕太 湖灵岩山山中隐士轿 夫游山而席邾巷桥胥 江僧人化缘斜 桥丝绸庄状元迎亲小吃店西安桥露天茶棚漕运大船木渎镇相术先生东安桥水上人家仆人运礼迎接宾客社 仓寿 宴遂初园法云庵遂初园(木渎镇内)石湖景区蚱蜢船栅栏养鱼太 湖恭谢皇恩春台社戏狮 山何 山席 店染 坊敬老恤贫姑苏城郊怀胥桥盘 门瑞光塔香水浴堂官员出巡钦差官船京杭运河水马驿姑苏城郊巡抚部院万年桥考具店吴中天府布 行按察使司府试考场府试监考商 贩万年桥(姑苏城内)状元桥兴 贤育 才搬运官银大成殿黄鹂坊藩台衙门怡老园轿夫仆役婚礼现场姑苏城内商 铺虹 桥阊 门吴泰伯庙阊门大街报恩寺塔杂耍艺人校 场齐 门姑苏城内(阊门)斟酌桥茶室酒店虎丘寺山塘桥杂货店酒 楼大户宴客义 学船 宴半塘桥盆景铺漆器铺钱 庄字画铺山塘街虎丘山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 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淸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代开荒执照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康熙初年,清廷当时提出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2. 表现对黄河 、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有了较大的发展:棉花 、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 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等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棉纺织业发达,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1. 表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②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许多行业呈现繁荣景象;③手工业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④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⑤出现新的生产经营形式:工场手工业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晚期创制,是釉上彩的一种,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烘烧的温度较五彩低,色彩柔和淡雅,又称软彩。丝织业棉纺织业印染业制瓷业矿冶业1. 手工行业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据《大清会典事例》所载:“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八百名。外江宁现留摇纺、染匠所管高手等匠七百七十七名,苏州挑花、拣绣所管高手等匠二百四十三名,杭州摇纺、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等匠五百三十名。”结合课文和材料,说说清朝手工业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清代花楼木质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分工协作明确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江南松江地区的农村妇女清晨抱着织好的棉布去市场交易,换回棉花,接着再去织布。因为松江布花色众多、质地优良,当时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十多万匹,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银子。从材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1. 现象3. 影响2. 原因江南地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品种多,质量好,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 景德镇瓷器生产有什么特点…?2. 结合“阅读卡及以下材料”,你能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兴盛的原因吗?从业者众多,分工细密,生产规模大,产品精美(质量高),产品种类多,销售范围广材料: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紧密有序,“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原料丰富;分工细密,工艺精湛;历史悠久,闻名天下;各地工匠汇集,生产规模大;官营、民营并存发展全国制瓷业中心手工业发展的表现资料1: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 资料3:有位技术精湛的熟练织工,因对所得报酬不满,要求机户增加工资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工资雇佣他。(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商业繁荣的表现1. 条件① 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商旅往来频繁。② 陆路和水运发达。2. 表现《盛世滋生图》涉及人物1.2万人,有中国最美丽的园林、建筑2000多栋,各种船只400余艘,描绘的是苏州的盛世场景,官场、民俗文化、杂耍等应有尽有。《盛世滋生图》商业繁荣的表现2. 表现③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①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 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趋势: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结合教材资料,说说当时人口的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繁重;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从事工商业利多商业繁荣的表现2. 表现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北京、广州、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观看视频,了解晋商的发展历程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日升昌号的表现清嘉庆末年,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间试行汇兑办法,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为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估计从道光到同治年间50余年的时间内,财东李氏从日升昌票号分红达200万银两以上。【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晋商主要经营:贩卖粮食、食盐、绸缎,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晋商的发展商帮的形成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商观看视频,了解徽商的发展历程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商帮活动的影响: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徽商的发展视频:清朝人口的增长人口 单位:万人(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425398451094229690材料: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人口的增长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连年战乱明末经济衰败明末人口锐减。清初统治者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2.表现:1.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材料一: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时间 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3、人口增长带来的后果材料二: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认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退耕还林,控制人口的增长等问:从材料看出,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会造成什么现象的出现?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你有什么认识?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手工业:行业较多,品种买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原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表现:形成商业网;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商帮的发展(晋商、徽商)人口的增长原因:清前期统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修建水利工程;粮食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果: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课堂小结农业表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商业:条件:清前期,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徽商·江南世家正片.mp4 晋商八大家之常家_标清.mp4 清朝人口从1.5亿增长到4.3亿, 和雍正的一个政策以及这三种农作物有关_高清.mp4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