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社会变化:封建经济和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阶段特征第二单元: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繁荣,却用于年年岁岁地购买和平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第6课第六课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黄袍加身陈桥驿你能否根据三张图片讲述北宋建国的历史?赵匡胤1、北宋的建立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建立者:时间:都城:典故:赵匡胤(宋太祖)960年东京(开封)(开封=东京=汴京=汴梁)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北汉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2、统一方针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后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3、统一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辽西夏吐蕃大理北宋是局部统一的政权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是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夺其权收精兵制钱谷——行政权——财政权——兵权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收其精兵”——加强兵权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宋名臣奏议》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将1将2将3换将换将换将驻 地驻 地驻 地“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稍夺其权”——加强行政权皇帝财政度支盐铁户部行政参知政 事同平章事军事枢密院(三司使)(枢密使)宰相副宰相中央官制示意图在中央:目的措 施防止宰相权力过大①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在宰相之下增设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③设立多重机构(枢密使和三司)分割军政、财政大权。二府三司制①派文臣担任各地知州②三年一换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稍夺其权”——加强行政权在地方: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通判)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⑤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中国历史大辞典》“制其钱谷”——加强财政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文臣思考:这和北宋实行什么政策有关?重文轻武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重用文臣,使其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让文臣统兵二、重文轻武的政策2、表现重文轻武概念:提升文官地位、压抑武将北宋兵力统计表 (数据:《宋代养兵政策剖析》)时间 总兵力 平均几户出兵1名976年 37.8万 8.18996年 66.6万 6.871021年 91.2万 9.512、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发展科举制的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二、重文轻武的政策《励学篇》——宋真宗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安朝廷,定祸乱,直需长枪大剑(代指武人),至如毛锥子(代指文人)焉足用哉。——《旧五代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神童诗》二、重文轻武的政策3、影响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积极影响:重文轻武的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军队战斗力减弱②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③财政负担增加材料二:“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冗官”“冗费”“冗兵”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①北宋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在边疆战事中,屡败屡战,送出大礼钱物;③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导致财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积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三、王安石变法范仲淹 庆历新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义: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2、时间:3、人物:4、目的:宋神宗(1048-1085)王安石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三、王安石变法内容/措施:三、王安石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6、成效(作用):三、王安石变法材料一:(改革后)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文献通考》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7、结果:司马光王安石三、王安石变法变法派内部分裂,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与前代相比,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积极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30页)知识链接科举制1、隋文帝:2、隋炀帝:3、唐太宗:4、武则天:5、宋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兵权(“兵”)加强行政权(“权”)加强财政权(“财”)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重文抑武,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下6 北宋的政治.pptx 变法为何失败?可用.avi 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王安石变法背景).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