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
教学目标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举例说明静电的应用及如何防止静电的危害。
教学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2.知道静电的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与电相关的现象很多,这些现象很多都比较复杂,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学习简单的电学知识开始。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二、进行新课
(一)静电现象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撕一些碎纸屑放在桌面上,用塑料梳子、塑料尺摩擦头发,然后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结论: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1.【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用细绳将绸擦玻璃棒和毛擦橡胶棒悬挂在铁架台下,分别用绸擦玻璃棒和毛擦橡胶棒靠近,让学生观察排吸情况。两根绸擦玻璃捧相互怎么样?两根毛擦橡胶棒怎么样?绸擦玻璃棒与毛擦橡胶棒怎么样?
结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绸擦玻璃棒所带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毛擦橡胶棒所带电荷。电荷及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用Q表示。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三)摩擦起电的原因
1.原子的结构
(1)1897年,汤姆生发现中子,揭开原子是有结构的微粒。
(2)出示乒乓球,结合桃子李子的结构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
(3)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e=1.6×10-19C
3.正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中性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中性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
4.可以定向移动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
(四)静电的应用和防护
1.静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信息工程、空间技术、计算机工程、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环境保护、生物技术、选矿和物质分离、医疗卫生消毒、食品保鲜、石油化工、纺织印染、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现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静电产业”。
2.(1)静电最为严重的危害是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静电安全防护主要是针对爆炸和火灾。静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a.有产生静电的来源;b.静电得以积累;c.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达到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d.静电火花周围有爆炸性混合物存在。
(2)静电安全防护正是从控制这四个条件着手的。控制前三个条件的实质是控制静电的产生和积累,是消除静电危害的直接措施。控制第四个条件是消除或减轻周围环境爆炸和火灾的物质性因素,是防止静电危害的间接措施。
控制静电的产生主要是控制工艺过程和工艺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控制静电的积累主要是设法加速静电的泄漏和中和,使静电不超过安全限度。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添加剂等均属于加速静电泄漏的方法,运用感应中和器属于加速静电中和的方法。
3.避雷针顶部要做成尖尖的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到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建筑物上的电荷被中和。建筑物的另外一端与大地相连,与云层相同的电荷就流入大地。显然,要使避雷针起作用,必须保证尖端的尖锐和接地通路的良好,一个接地通路损坏的避雷针将使建筑物遭受更大的损失。
同步作业
课堂练习:《同行学案——学练测》鲁科九年级物理上【基础演练】部分 非常简单,基础性强
课后练习:《同行学案——学练测》鲁科九年级物理上【能力提升】部分 难度适中,应用较强,有能力的同学请继续研究【素养培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