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劳动课堂——(饺子)现包现煮学习活动班级 姓名 学号组织形式:每班分6-8组,每组6-8人,以教室座位前后左右6人为主,适当增减。组长1-2人,组员若干。任务分工:①自备用具:消毒湿巾、碗、筷、勺、矿泉水②带电煮锅,漏勺,轻薄托盘(或菜板或保鲜膜),垃圾袋,盐醋调料,一次性桌布,接线板,热水瓶③买饺子皮,肉馅拌好。④煮饺子时打水,看锅计时,中途加水,跑腿,最后清扫等等工序分配⑤一斤小皮,能包约50个,一次锅里能煮20----30个。计算一下!姓名 任务(组长)活动地点:教师食堂一楼(1)(2),6张圆桌。或学生餐厅指定有插座在旁的桌号。注意事项:1,安全用电2,禁止喧闹3,预防烫伤4,清洁卫生。活动评比:最合作默契小组奖(2个)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比一比,谁的手巧,谁学得又快又好!虚心求教,与自己上一个包的水饺比。馅量适中,不破皮,外观美!经验传授,避免出错:1.现包饺子是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大约多少度,怎么判定?2.大约煮多少分钟,可熟可吃?中途要加几次少量凉水?3.俗话说:“盖盖煮饺子,熟馅;开盖煮饺子,熟皮。”要使饺子不破皮或是不粘连,要用漏勺正面还是背面去轻轻推动?这步操作,有什么技巧?学做传统小吃,体验劳动快乐——包(煮)饺子活动共4课时劳动需求: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实施教学内容,简化学习内容,传承中国传统小吃,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劳动探究:饺子原名"娇耳",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发展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陕西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这说明新春佳节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制作: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圆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如为肉馅可在沸腾时添少许冷水再烧,反复两三次)。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食用地区】:世界各地也均有食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芬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土耳其、意大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也有饺子这道菜。特别是意大利、乌克兰、俄罗斯三国,饺子对他们来说也是重要的国家级传统食物之一。相关俗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日子越过越好。头伏饺子二伏面 ( https: / / baike. / doc / 7485401-7755055.html" \t "_blank )(伏天 ( https: / / baike. / doc / 6133636-6346796.html" \t "_blank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冬至饺子夏至面。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喝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出门饺子进门面。饺子开口--露馅了 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 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来象征意义:饺子,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时的美味小吃,更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必备的食物,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饺子馅的文化: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___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___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____百:量词,即百种、百样之意,谓之百财。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为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劳动实践:第一课时:筹备阶段播放《煮饺子》视频一段,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现包水饺煮水饺,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让学生板书,现包水饺煮水饺吃水饺需要用到的食材和工具。讨论这些食材和工具在什么情况使用。(约15分钟)老师提三个问题预热,请经验的同学传授技术,大家虚心听讲,记在心中。老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6—8人一组,组内必须要有会包水饺的学生。组队后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并填写表格。(约27分钟)老师说明本次活动地点、时间,注意事项。⑴大功率煮锅、电磁炉、电饼铛不要带来,场地狭小,电路一条线,超出负荷,容易跳闸,也会烧毁电器。⑵热水瓶配置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分析,并提示要预防烫伤。地面湿滑,不要滑倒摔伤。(约3分钟)第二、三课时:实施阶段(90分钟)免去馅料调拌环节,现成已调好咸鲜味馅料使用。拍摄,留念。组织形式:小组长带队,组员都带好食材工具,到指定位置(看桌面组号牌)。再次强调注意事项:1,安全用电2,禁止喧闹3,预防烫伤4,清洁卫生。第四课时:评价反思总结阶段是否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分享美食,是不是很快乐?是否学会了包饺子的基本操作?制作过程是否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在劳动中是否多观察,勤思考?①活动的初衷——美食治愈心灵。现今的孩子,接收的信息丰富又繁杂,七年级的学生情感很纯真但又敏感。如何引导他们看到生活的“真善美”,品尝生活的“酸甜苦”,需要一个个合适又合情的活动帮助他们成长。现代人生活压力都很大,家庭里的做饭活动就是培养良好家庭氛围的良好时机。做饭的过程中会讨论、会争吵、会有最后吃到自己做饭的成就感,这些对增进亲子关系非常有利,也能让孩子理解大人既要在外勤恳工作,又要多方面操持家务的辛苦。推荐观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少年厨神》《寿司之神》《深夜食堂》《大长今》。②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饮食也对于人们来说,始终都摆在生活的重要位置,更有“不吃饺子不过年”“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吃了汤圆大一岁”“冬至饺子夏至面”等风俗习惯。了解民间百姓的饮食文化,传承好,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世俗杂事与高雅情趣并存。③锻炼动手能力,学会生存技能。孩子在洗菜、切菜、炒菜等过程中,双手得到锻炼,在解决各种小问题时候动手能力会提高,有利于刺激大脑发育。同时在学做菜的过程中,孩子还需要思考哪些步骤要先进行,怎么搭配,经过这样的日常的日常锻炼,孩子的思考会越来越全面,统筹安排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自理自立能力提高,也帮助父母减轻家务负担,让家庭更加和谐。④提前发掘特长,做好职业规划。 大人不在家,孩子可能在学着做饭做菜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产生了兴趣,去专研,去尝试,发现了自己这方面的潜能,形成了自己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技在手,就业无忧”厨师没有职场年龄的限制,在众多行业中也大有可为,学习烹饪专业,作为美食的制作者,既是一种谋生的资本,也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劳动课堂——(饺子)现包现煮学习活动班级 姓名 学号组织形式:每班分6-8组,每组6-8人,以教室座位前后左右6人为主,适当增减。组长1-2人,组员若干。任务分工:①自备用具:消毒湿巾、碗、筷、勺、矿泉水②带电煮锅,漏勺,轻薄托盘(或菜板或保鲜膜),垃圾袋,盐醋调料,一次性桌布,接线板,热水瓶③买饺子皮,肉馅拌好。④煮饺子时打水,看锅计时,中途加水,跑腿,最后清扫等等工序分配⑤一斤小皮,能包约50个,一次锅里能煮20----30个。计算一下!姓名 任务(组长)活动地点:教师食堂一楼(1)(2),6张圆桌。或学生餐厅指定有插座在旁的桌号。注意事项:1,安全用电2,禁止喧闹3,预防烫伤4,清洁卫生。活动评比:最合作默契小组奖(2个)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比一比,谁的手巧,谁学得又快又好!虚心求教,与自己上一个包的水饺比。馅量适中,不破皮,外观美!经验传授,避免出错:1.现包饺子是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大约多少度,怎么判定?2.大约煮多少分钟,可熟可吃?中途要加几次少量凉水?3.俗话说:“盖盖煮饺子,熟馅;开盖煮饺子,熟皮。”要使饺子不破皮或是不粘连,要用漏勺正面还是背面去轻轻推动?这步操作,有什么技巧?附件: 总导演陈晓卿告诉你:《舌尖上的中国》是怎么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刷爆网络,甚至漂洋过海,将中国美食的香味一直沿着“丝绸之路”飘向世界。写过20万字美食专栏,资深纪录片摄影师,《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知乎Live讲述了他的拍摄心得,以及多年与美食做伴的日子。从1986年开始做电视节目的陈晓卿,最初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1987年,他第一次拍摄美食,当时就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做一个美食家,会不会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呢?因为“馋嘴”基因的作祟,在拍片的过程中,他尝试了很多美食。几乎每一个拍摄地,都成了陈晓卿私房美食目的地,寻找美食慢慢变成了他的一种职业习惯。他回忆了自己2006年在贵州六盘水拍片的时候,每天工作结束后,半夜饿得不行,翻墙出去找夜宵吃的故事。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也没有大众点评网等美食类APP以前,真正吃货都将私房餐馆以及必点菜目,以备忘录的形式记录在手机里。陈晓卿坦言,那时候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密密麻麻全是餐馆老板电话。“扫街嘴”这个称号,也是因为他不断和朋友分享美食信息后,才慢慢发扬光大的。后来他开始在纸媒上发表关于美食的小文章,再到给《新京报》写美食专栏。足够的美食“输入”后,陈晓卿老师的第一本美食专栏集结《至味在人间》也面世了。灵感来自于生活!后来直到2001年,他才独立制作了职业生涯上第一部美食节目《味道中国》。但其实,在拍摄美食纪录片前,陈晓卿已经拥有了多年的拍摄自然、历史等题材纪录片的经验。他凭借着《甲子》、《森林之光》等专业题材纪录片,在业内获得了不小名气。但对他本人而言,真正被大众所熟知还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舌尖”出乎意料的火了之后,陈晓卿老师深深感慨:“中国人是多么爱吃啊!”大家肯定很好奇,中国美食千千万,“舌尖”到底是怎么挑选美食的呢?陈晓卿选择食物的原则有三个:第一要非常好吃,有自己忠诚的受众群;第二是要有传承的故事,拥有深厚的历史;第三要能透过食物折射出当地人的性格特征。比如四川人爱吃辣,所以俗称“辣妹子”,比如西北人爱吃羊肉,也和其粗犷的性格很搭调。陈晓卿品尝美食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品尝本地美食。蔡澜说,最好吃的食物一定是妈妈做的;沈宏非说,最好吃的东西是付出劳动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国土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美食文化差异南辕北辙。那么什么样的食物才是最好吃的呢?陈晓卿用一句话总结了“吃到能让你高兴,不吃会让你牵挂”的食物。“相比于食物,最好吃的是找对人”吃美食要找对人,和谁吃,比吃什么更重要。有情饮水饱,就是这个意思。陈晓卿喜欢通过食物,来了解所在地的人文风俗地理特点。食物不仅仅是爱好,也是更好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舌尖”这部纪录片在制作的时候,会努力去对食物形成的全链条做很细致的考察。从食材的选取,加工,烹饪,呈现,全部都经过拍摄组深刻了解后,再去看哪儿才是这个食物最有魅力的地方。确定切入点以后,才会反复琢磨如何拍摄的更性感,更诱人、更有趣,同时在里面设置让观众看着津津有味的戏剧化段子。“舌尖”是本商业纪录片,就像国家地理,BBC等纪录片一样,用拍摄自然的方法拍摄美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纪录片。和过去的纪录片不同的是,“舌尖”在拍摄前,有长时间素材调研阶段。一共有四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是调研阶段,第二个是文案写作阶段,第三是拍摄,第四是后期制作。就像冰山浮于水面,我们却不知道沉在水下的部分,才是维稳的关键。调研的前两个阶段非常花费时间,也是重中之重。素材调研员都有一套完整的素材挑选评判方式,其中严谨的数据分析也奠定了“舌尖”对于美食素材的甄选的严苛性。而拍摄舌尖的摄影师,也是国内数一数二,拥有多年纪录片拍摄经验。用专业镜头拍摄,专业声音模拟。陈晓卿特意提到,声音制作是让食物看起来更诱人的关键。用配音,让脆的东西更脆,让黏的东西更黏,用声音来调动观众的五官,最大程度上让食物焕发了新生。在“舌尖”的节目内容方面,排在第三位的是主食,排在第二位是油脂类食物,排在第一类是用主食包裹油脂类食物。陈晓卿说:“只要播放大鱼大肉大馒头,收视率就很高。反而很文艺很洋气的食物,没人来看。” 这其实和现阶段,中国人对美食想象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曾经的饥荒,饥饿的基因已经深深埋藏在大部分处于中老年龄段的观众心中了。最后,陈晓卿总结道,“舌尖”从来没有告诉你什么东西最好吃,但告诉你,你吃到的恰好是最好吃的。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这个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派小欣链接:https://www./p/ff4942052a39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推荐观看:《深夜食堂》、《少年厨神》、《寿司之神》、《风味人间》、《大长今》等《舌尖上的中国》经典解说词★ 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1.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2. 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4.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5. 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6.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7. 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怀孕)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8.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9.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10. 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11. 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12. 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13. 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14. 今天,空前丰富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16. 从进入厨房的瞬间开始,你们就肩负着烹饪美食的责任。这无关经验和立场。17. 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18.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19.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20.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21. 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 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22.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23. 快速发展的中国,总有人因为生计,放弃享受,与美食匆匆擦肩而过。24. 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25. 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26. 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27.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街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文化习俗,可是没有你,似乎都一样。28.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29. 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30. 粽子用绿色的芦叶包着纯白的糯米和红色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31.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32.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噬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33.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新年,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34.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35.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36.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37.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38. 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39. 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这是我们的传统,但在今天,它开始变得稀有和珍贵。40. 简单生活并不一定处于无奈,有时候它是发至内心的选择。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或为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算:即合计,清算。如果钱多到要算一个晚上,那是多少呢,谓之算财;或为对选择的祝福,选择大于努力,愿亲戚朋友都能有个好的选择,选择好。油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有:即存在,凡是看过赵本山的小品人,谁会忘记"有才,太有才了。"这句名言呢, 谓之有财;祝福你有财,更祝福你有才。鱼肉馅-即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余留下来的是健康。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牛:即牛气之意,炒股朋友们的最爱,天天逢牛市,牛谓之牛财;更祝愿朋友身体健康,牛气十足。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洋:即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祝您发洋财,谓之洋财。大枣馅-即招财之意故为招财饺招:即招唤,有如财神,天下间的财富,由你调遣,谓之招财。传统是喜欢在饺子里面包上钱币,吃到的就是运气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卫生,所以包上大红枣,祝愿吃到的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招气十足。野菜馅-即野财之意故为野财饺野:即野外,或为意外。试问,绿色、健康的意外之财,谁不喜欢呢,谓之野财。蔬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财到:即财到了、财神到、既有接财纳富之意。蔬菜馅,即为素馅、菜馅,谓之财到。甜馅-即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添财:即增加、增添之意。即为甜食或为汤圆、月饼等;更与天才谐音,谓之添财典故和传说: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另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c26487d3306bfa819c98cd0327ea35db.mp4 劳动课堂(包水饺).doc 活动共4课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