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
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
4.下列句中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花之君子者也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 D.菊之爱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德馨(xīn) 鸿儒(hóng) 陋室铭(míng)
B.案牍(dú) 甚蕃(fān) 濯清涟(zhuó)
C.亵玩(xiè) 不蔓(wàn) 调素琴(tiáo)
D.隐逸(yì) 淤泥(yū) 鲜有闻(xiān)
二、情景默写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最能体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格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读《陋室铭》,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________
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
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和郭主簿·其二(节选)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①,青松冠岩列②。
怀此贞秀姿,卓③为霜下杰④。
衔觞⑤念幽人⑥,千载抚尔诀⑦。
【注释】①耀:光耀,增辉。②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③卓:独立不群。④杰:出众的,超越一般的。⑤衔觞:指饮酒。⑥幽人:指古代的隐士。⑦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
(3)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4)怀此贞秀姿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0.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
B.【甲】文结尾的一问一叹情味复杂,既有追求君子人格的自傲,又有同道稀少的寂寥,还有对追名逐利世风的批判。
C.【乙】文“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两句,赞美了隐士的高尚节操,也寄寓着诗人内在品格的追求。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象征和衬托的手法,【甲】文中的牡丹和【乙】文中的青松分别是为了衬托莲与菊。
11.对陶渊明爱菊的原因,周敦颐的分析和陶渊明的自诉有何异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薄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速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薄:官名。③狱:案件。④委:抛弃。⑤手版:即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12.解释乙文中加点的词语。
(1)欲: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
13.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自李唐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C.花之隐逸者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D.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造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6.(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甲文中的“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2)周敦颐描写莲的“外直”,并以此自比,乙文中他和王逵争辩后的什么做法可印证这种追求。(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名气
B.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
18.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属于骈体文,通篇采用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B.【甲】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
D.【甲】文结尾引用【乙】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深意。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话: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2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而名之不可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不可得而疏者耶 饭疏食,饮水
2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课文《爱莲说》。作者周教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阳说》通书3等。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宽之有惊”。
C.[甲]文“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发表议论,也可记事:[乙]文节选《梅花草堂笔记》,“笔记”主要以随笔形式写日常见闻与生活琐事。
D.[甲]文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与[乙]文的“复无所,故称瑞耳”分别是判断句和倒装句。
2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
B.[乙]文作者从香气、颜色、形态意趣等方面描写了兰花。
C.[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
D.[甲]文简约、淡雅,语言质朴自然;[乙]文运用衬托、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练传神。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①孔子想到边远的九夷去居庄。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
2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斯是陋室 斯:___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形:________________
2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7.上面两个语段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28.上面两个语段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29.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泽及鸟兽________
②以书属辙曰________
③辄能语其要________
④疾时文之诡异________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D
4.B
5.A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 多 艳丽/妖艳 应当 坚贞/坚定/贞洁/贞节/有节操
9.(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 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0.D
11.同——隐逸/遗世独立/高洁傲岸+诗文中对应句子分析(选自甲文或乙文皆可);
异——美丽外形/坚贞(不移)/傲霜(不畏艰难环境)+诗文中对应句子分析(必须选自乙文)。
12. 想要 离开
13.B
14.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5.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6.(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或“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17.C
18.D
19.A
20.苔痕蔓延(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1.C
22.D
23.D
24.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
25. 这 形体,躯体
26.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7. 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28.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9. 恩泽,恩惠; 同“嘱”,嘱托; 总是; 厌恶,憎恨
30.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3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附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家兄苏子瞻,贬官居住在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向北返回。第二年,乘船到淮、浙之地。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唉!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托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