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教学设计+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跳水》教学设计+反思

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7课《跳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分析。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第二部分(第 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第三部分(第 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先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接着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 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果断命令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的描述,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朗读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体会孩子处境危险及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导复述上节课所学 1至 3自然段内容。板书:取乐放肆逗追。
2.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层次,学习了故事的起因、发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导课环节实现了两节课的自然衔接,激发学生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感受故事的高潮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横木?你从那些词句体会到孩子已经陷入绝境,以及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1.出示课件: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孩子此刻处境如何?(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儿看出来的?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从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②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认识桅杆的高,了解横木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感受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③从孩子自身的表现能看出来:“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仿照“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上“只要......就...... 即使......也......”写一段话。
3.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在朗读中表现出当时事态的严重。
4.谈话过渡:  
(1)读到这里老师好替这个孩子担忧。你有什么感受?(担心、害怕、紧张......)你想救这个孩子吗?(想)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  
(2)时间可不等人啊!同学互相交流,看那个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最好的办法。  
(3)教师小结: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4)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四、自读自悟,了解结局
1.出示课件: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朗读读这部分课文,思考:“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时候”是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关头。)“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前进、转身都不行,很容易会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交流船长救孩子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出示课件: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一样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朗读体会水手动作迅速。
5.理解运用比喻句,水手们动作迅速。仿写句子: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6.你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你心目中的船长吗?(沉着、果断、机智......)
7.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8.指导朗读,读好船长的话。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
9. 小组讨论: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课后第三题) 结论:
(1)海面上风平浪静,跳水后不至于被海浪冲太远。  
(2)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3)落水后,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4)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水手会马上明白我的意思。
10.说一说:  
(1)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失足跌到甲板上,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2)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说些什么?(你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你丰富的经验和超人的智慧,以及你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你极大的人格魅力。)  
(3)此时此刻,你想对水手们说些什么?(开玩笑应当看场合、对象,有时玩笑酿成悲剧。)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枪口下的跳水,是应对几乎无计可施的生命险情时一个父亲的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体现。船长的选择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我们应该明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安全,考虑后果,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像船长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诺曼底号遇难记》里面也有一位机智果断,临危不乱的船长。布置作业:续写故事小片段。  
板书设计
17 跳水
陷入绝境 转危为安
沉着 冷静 机智 果断
《跳水》测评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的大海 ( )的猴子 ( )的桅杆( )的孩子 ( )的水手 ( )的船长
二、填写关联词语。
1.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2.( )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 )难以回转身走回来。
3.猴子(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更加放肆起来。
4.孩子( )一失足,他( )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三、修改病句。
1.这一天校园里风平浪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一只大猴子果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所以把小朋友打哭了。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
A.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B.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C.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A.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B.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C.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跳水》课后反思
故事蕴含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采取相应的行为。教学这样的文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不足之处:在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救孩子时,有同学说是“跳水”,教师应鼓励孩子跟船长想的一样。而我却说学生想不到这样的办法,有点武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