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目标要求】1、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3.了解多普勒效应。4.拓宽知识视野,关注科技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预习导学】1、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2、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次声波。3、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好、_________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______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4、次声波的频率很_____,传播的距离很_________;自然界中,火山爆发、________、海啸等都能产生次声波,它有“预警”作用,具有极大的__________。【问题探究】1、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我们把它叫做可听声;(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超声波: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A、超声波的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远的特点制成声呐(超声波定位仪),用它可以发现潜艇、鱼群,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地貌B、超声波能够成像。利用这个特点,制成了B型超声波诊断仪。C、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制成速度测定仪。D、超声波能使清洗液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人们制成了超声波清洗仪。超声波还能使塑料膜之间发生摩擦而生热粘合在一起,利用这个特性制成了超声波焊接仪3、次声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飞机飞行、火箭发射、火车汽车奔驰都会产生次声波。大自然中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它能传得很远,能轻易地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使人感到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烈的次声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产生破坏。【目标检测】1.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B.超声波的穿能力比较好,可以穿透任何物体C.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D.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2.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A.海的深度 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C.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个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不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D.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测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4.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 )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 B.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 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5.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6.由于人类还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因此地震发生时常导致很多人在灾害中丧生。但一些小动物对地震的预警却比人类要好的多,其原因是小动物( )A.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较高 B.能听到地震中的次声波C.能听到地震中的超声波 D.能听到响度很小的声音7.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蝴蝶在飞行时翅膀产生的是超声波 B.蝴蝶在飞行时翅膀不产生声波C.蝴蝶在飞行时翅膀产生的是次声波 D.蝴蝶在飞行时翅膀产生的是声波,但声音太小8.听不见的声音包括 波和 波。 波可以传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波可以用来清洗和焊接物体。9.西方人用一种叫做犬笛的口哨来呼唤爱犬。犬笛吹出的是25 000Hz的声音,周围的行人茫然无所知,而小狗已经按照犬笛中传出的口令行动了是因为小狗能听到_____________的声音10.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神谜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设备及物品却完好无损。经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谜”。原来都死于风暴所产生的 。11.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__次。【课后反思】课题:1.3噪声及其控制【目标要求】1根据生活经验、体验认识噪声、初步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及之间的辩证关系,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2知道用分贝来计量噪声的强弱和有目的控制噪声,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3.激发培养学生对噪声的重视,培养防治噪声污染的环保意识。【预习导学】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_的、令人_________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________的。2、噪声是指那些___________的、令人_________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________的。3、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四大部分:_______________噪声、________________噪声、_________________噪声、____________噪声。4、噪声除了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使人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能诱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5、控制噪声的途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探究】1、 声音的分类:通过播放一曲美妙的轻音乐片断引出“乐音”与“噪声”的概念。(1)什么叫乐音?乐音(musical sound)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2) 什么叫噪声?噪声(noise)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美妙的音乐也可能是噪声,例如:一位同学正在睡午觉,他的弟弟在旁边放着非常好听流行音乐,致使这位同学辗转反侧睡不着。归纳(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 噪声的来源:课本图1-17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3、 噪声的危害:(1)噪声的危害性:(2)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4、 噪声的控制: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第二: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主要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第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等想一想:课本中的图1—19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种?【生活 物理 社会】以声消声【例题精析】1、小明在教室上课,下列声音不是噪声的是( )A、教室内铅笔盒掉在地面上的声音B、教室外马路上的叫卖声C、邻班同学在音乐课上的歌声D、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问题的声音2、如图是目前倡导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空心水泥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做成空心,可以减少水泥与砂石用量,节约资源B、空心砖做成的房子冬暖夏凉,可以保温C、空心砖可以减小噪声污染D、空心砖承受压力小,不适宜用于高层建筑3、“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打雷时用棉花塞住耳孔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是在 中减弱噪声。4、王叔叔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设计一种消音耳罩,请你帮王叔叔出点建议:(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 )A.软橡胶 B.泡沫塑料 C.硬塑料 D.硬纸板(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 )A.碎钢块 B.硬纸板 C.泡沫塑料 D.木屑(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 )A.纸 B.皮革 C.木板 D.绒布【课堂检测】1、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2、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是( )A.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 B.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C.用手捂住耳朵; D.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4.如图所示,是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5、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6、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课后练习】1、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2、 噪声是一种环镜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A.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B.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C.在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D.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3、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4、关于0 d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 dB 时物体没有振动; B.0 dB 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C.0 dB 是微风吹落树叶的沙沙声; D.以上说法均不对。5、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在___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6、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从声音的特征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7、小宇在阅读《科海奇闻》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条奇闻:这则奇闻引起了小宇他们学习小组对噪声研究的好奇心。于是,小组内的各位同学又分头查阅了许多资料,得到了附后表中的一些信息:请你根据小宇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料,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1)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销售劣质产品,就在店铺内通过高音喇叭播放音乐。他们这是想利用噪声能够损害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对产品产生错觉这一危害,来使顾客上当。(2)由上述信息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消音材料的两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课后反思】课题:1.2乐音的特性【目标要求】1、了解声音的三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预习导学】1、声音的_______叫做响度,物体振动的_________叫振幅,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2、声音的__________叫音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__,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___越高,声音的音调就越高,_____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3、声音的_________叫音色,各种发声器,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比如用笛子和二胡演奏同一个曲子,尽管它们的响度、音调一样,但我们还是能听出来哪个是笛声,哪个是二胡声。4、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将它们称做_________________。【问题探究】1、响度:指声音的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实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应使实验效果明显,使实验现象便于观察和比较. 本实验中,音叉发声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不易观察.但将音叉振动的幅度转换为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时.实验效果变得明显了,像这样把不易观察或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变得易于观察的思想方法叫转换法或放大法.这是我们设计实验,显示实验效果的常用方法.)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结果: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有关,物体振动的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________.分组实验,利用尺子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步骤: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引出音调。提出问题: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假设:进行实验:①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②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③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记录实验得出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 ,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 ,音调 .叫频率,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3、音色:请两位同学站在门后,对话,请同学猜,是哪位同学在说话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为什么我们同学能够如此准猜得猜出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子呢?即便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原来声音还有另一个特征,它就是音色.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到各种发声器即使发出响度和音调都相同的声音,由于音色不同,它们声波的波形是不同的。4、声音的特性归纳:声音的特性 定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音调 声音的高低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响度 声音的强弱 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震耳欲聋响度小:轻声耳语音色 对声音音质的感觉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重要特征【例题精析】1、在消夏晚会上,男低音放声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举一反三: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 钢 20 0.3B 钢 20 0.7C 尼龙丝 30 0.5D 铜 40 0.5E 尼龙丝 40 0.5(1)如果小兰选用编号为A和B的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 有关;(2)如果小兰选用编号为_____和 的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 有关;(3)如果小兰选用编号为_____和 的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 有关;(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猜想与假设;C.提出问题;D.得出结论;E.设计实验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只填代号)。举一反三:在实验室里有一排装水的试管,用玻璃棒敲击或用嘴在上端吹气时都能听到声音,两次声音音调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敲击时:吹气时:【课堂检测】1、老牛的叫声和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老牛的音调____,蚊子的音调____;老牛的响度____,蚊子的响度____.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 D.演奏方式不同3、“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 D.以上说法都不对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5、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B.听诊器能提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和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课后练习】1、根据下列成语指出声音的特性引吭高歌曲高和寡惟妙惟肖2、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3、 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4、“闻其声而辨其人”,最重要是因为各人声音的( )A.音量不同 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 D.响度不同5、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6、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些从一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三者都不同【课后反思】课题:1.1声音是什么【目标要求】1、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15℃空气中的声速,知道声音具有能量.4、通过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特性。5、养成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感受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预习导学】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把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______, ______不能传声。3、声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_____;在钢铁中传播得更______。【问题探究】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一张纸或者一个装有部分水的饮料瓶子),小组设计一系列活动制造出声音,证明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为:学生活动:摸喉部(发声和不发声两种情况下)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想一想如何来判断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思考在制造出的声音中分别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我们把这些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声源,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都可以作为声源。请你分析:(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 发生振动发出的(2)吹口哨声是口腔内 振动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1)老师讲课时,大家坐在教室各处都能听到,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2)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吗?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组活动:A、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子的中央,当你的搭档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再由搭档敲打,你还能听见衣架发声吗?提示:食指堵住了耳朵,声音靠空气已经不能传播到耳膜。但此时仍会产生听觉,这是由于声音靠固体(细绳、食指、耳道)传播至耳膜。B、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C、将两个石头浸没在水桶的水中央互相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靠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提示:石头与人耳之间隔着空气和水结论:声音可以在 、 和 中传播。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3)活动: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当然我们不可能把瓶内空气完全抽掉,但我们可以把条件理想化,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化模型法。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 (能 或 不能)传声。提出问题:老师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里,假如没有空气,我们的周围如果是空无一物的 “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宇航员在太空,在月球有没有直接对话?他们依靠什么完成对话?为什么?三、声波具有能量1、声波一块石头掉入水中,水波会从落点向四周传播。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向外振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形成“密部”);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被拉伸(形成“疏部”)音叉持续的振动便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波动——声波。当声波传入人耳时,会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的。2、声速(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用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2)如果声音传播需要时间,那么如何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 m/s;在钢铁中传播得更快,速度可达5200m/s。3、声能想一想:在预习过程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前,烛焰被摇晃。这说明声波具有 。在医学上,人们利用声能粉碎病人体内的胆结石代替手术,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在军事上科学家还利用声能制造武器。【例题精析】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说明了______________,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当即就听不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反三: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2、在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的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的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听到的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并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着时两张课桌离开一个小缝时举一反三:玉树发生了一场地震,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 D.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3、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课堂检测】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这说明____可以传声.3、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由于______.4、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 )A.闹钟的振动停止了 B.闹钟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C.只见闹钟振动,但听不到声音D.不见闹钟振动,但能听到声音5、在一根长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后,钢管另一端的人听到敲击声的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课后练习】1.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3.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5.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8.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9.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10.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11.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12、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章1.1《 声音是什么》学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doc 第一章1.2《 乐音的特性》学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doc 第一章1.3 《噪声及其控制》学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doc 第一章1.4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学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