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1-2022学年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识图题专题通关(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1-2022学年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识图题专题通关(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最北端在哪里?
(2)图二人物建立了哪一政权?他被尊称为什么?
(3)图三人物建立了哪一朝代?他为监视官民,设立了什么机构?
(4)图四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用一句话评价他。
2.观察《元朝交通路线图》: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大都 B.阿拉伯半岛
(2)据图指出元朝交通路线的特点。
3.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二与图一相比,在政权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图二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些政权?写出他们的都城。
(2)图二与图一相比,政权疆域也发生了变化,图二中的A、C两国在当时达成了怎样的协议?
(3)结合图一、二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状态?
(4)从结束图二这种局面到实现图三这种局面,是由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完成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4.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阔,国力强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 雪》
图二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图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1)图一人物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名字叫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人物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是他的年号。材料中所说“至元八年”指的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指什么?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图三人物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的千古名句,图三人物是谁?诗句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北宋和南宋与其他政权对峙形势示意图,请判定两幅历史地图哪一幅是北宋时期的形势示意图,哪一幅是南宋时期的形势示意图。并写出你判定的各自历史依据。
图一: ______ ,理由: ______ 。
图二: ______ ,理由: ______ 。
(2)图一图二中的“吐蕃”地区在元朝时归中央哪一机构管辖?这一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6.
(1)从上面四幅经济分布图中能看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7.
上述材料中的岳飞形象有什么共性?
8.北宋时期的椎场分布图
(1)看一看:上述材料,反映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哪些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2)想一想:从主观与客观的视角,说说这种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影响。
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
问题导引:这一时期的历史格局为什么被称为“并立”
10.读图指要
北宋建立后,结東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后的北宋仅占有五代中原王朝以及十国政权所控制的范围,其疆域远不及汉、唐。有宋一代,游牧民族活跃于中国北部、西北部地区。
北宋统一形势图
问题导引
有观点认为,北宋并未完成统一。你是否认同 说明理由。
11.看图识史,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迅速繁荣,市民文化随之兴起。
(1)看一看,上述材籵反映了宋元时期城市居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2)想一想,以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为主题,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
12.看图识史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三大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元时期经由海陆通道向外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宋元时三大科技发明传播路线
(1)看一看:根据地图,指出宋元时期三大科技发明传播的主要路线有何不同。
(2)想一想:三大科技发明传播路线的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
13.读图指要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近至高丽、日本,远达非洲东海岸。元朝时不仅开辟了新的海路航线,更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与亚欧许多地区建立了联系。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图
问题导引
宋、元的海路交通有何异同?
14.看图识史
蒙古的统一与崛起较晚,但整个过程却极为迅速,仅用一个世纪就横扫了亚欧大陆,开创了属于蒙古的时代。
(1)看一看
从图中可获知蒙古族的哪些特质
(2)想一想
这些特质与蒙古的迅速崛起有什么联系
15.看图识史
材料 元朝疆域图
根据材料回答,元朝实行的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管理B处设立什么机构?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解析
1.答案:(1)隋炀帝;涿郡。
(2)蒙古政权;成吉思汗。
(3)明朝;锦衣卫。
(4)收复台湾;民族英雄。
解析:(1)根据材料“图一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根据材料“图二铁木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3)根据材料“图三朱元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锦衣卫是明朝朱元璋时为监视官民而设立的,兼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4)根据材料“图四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661年,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郑成功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的功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答案:(1)右框A;左框B。
(2)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交流范围广等。
解析:(1)元朝的都城是在大都,位于现在的北京。因此地图中上框是大都,填写A。元朝时期,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因此,图中下框是阿拉伯半岛,填写B项。(2)依据地图中信息可知,元朝交通路线的特点是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以及交流范围广等。
3.答案:(1)A.金;B.西夏;C.南宋。A:中都;B:兴庆;C:临安。
(2)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国家分裂,政权并立。
(4)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元朝建立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金、南宋对峙形势》图,读图可知:C政权地处江南,应是南宋,南宋的都城是临安。B政权此处西北,应是西夏,西夏的都城是兴庆。A政权此处北方,应是金国,金政权的都城是中都。(2)图二是《金、南宋对峙形势》图。读图可知:C政权地处江南,应是南宋。A政权此处北方,应是金国。南宋时期,与金国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3)根据图一、图二可知,当时国家分裂,政权并立。(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元朝疆域》图。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掉了金、西夏、南宋等政权,统一了全国。元朝建立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答案:(1)铁木真。原因:由于他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统一蒙古。
(2)1271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3)文天祥。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
解析:(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名字叫铁木真。他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他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为“成吉思汗”。(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指的是1271年定国号为元,所以至元八年指的是1271年。“遂一天下”指的是元灭南宋,统一全国。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最终完成统一。(3)根据所学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图三人物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的千古名句,图三人物是文天祥。诗句反映了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
5.答案:(1)北宋 因为北宋国都东京(开封),且存在回鹘、西夏等政权。 南宋 因为南宋国都是临安,金的都城在中都,南宋和金以淮水——大散关为分界线。
(2)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解析:(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北宋时期的形势示意图。因为北宋国都东京(开封),且存在回鹘、西夏等政权。图二是南宋时期的形势示意图。因为南宋国都是临安,金的都城在中都,南宋和金以淮水——大散关为分界线。(2)根据图一图二结合所学可知其中的“吐蕃”地区是今天的西藏地区,在元朝时归中央宣政院管辖。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6.答案:(1)变化: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解析:(1)根据四幅经济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此图片能看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7.答案: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岳飞庙、岳飞诗词、影视剧和小说中都可以看出岳飞因爱国受到后人的尊崇,他抗击金军侵略,保卫南宋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心为民,廉洁正直,人民将他视为民族英雄。
8.答案:(1)方面:商业贸易、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2)影响: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对汉族政权来说,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1)方面:根据图片及所学可得出,榷场体现了商业贸易;西夏文刻本《论语》体现了文化交流;宋朝文官服与门吏图体现了政治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流。(2)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宋与辽、西夏的议和,对汉族政权来说,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等角度作答。
9.答案:与北宋政权并存的政权有辽、西夏和西南的大理等,因此,此时期政权称为“并立”。
解析:首先明白“并立”的含义,就是共同存在。依据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可知,此时北宋政权代表中原政权,与此同时存在的政权还有背面的辽国、西北的西夏以及西南的大理等政权。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格局称为“并立”。
10.答案:同意。北宋时期,北方有辽国控制着燕云十六州,即是今山西,内蒙,河北,东北等地;西北方有西夏国控制着今宁夏,甘肃等地;南方有大理国控制着今云南地区;西南方有吐蕃控制着青藏高原,川西高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一战争历时十八年,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但是,北方有辽国控制着燕云十六州,即是今山西,内蒙,河北,东北等地;西北方有西夏国控制着今宁夏,甘肃等地;南方有大理国控制着今云南地区;西南方有吐蕃控制着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因此,北宋并没有最终完成统一。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11.答案:(1)热闹繁荣的场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中民众的服饰饮食等。
解析:(1)依据图中《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可得出热闹繁荣的场景;依据材料图示“蹴鞠”“相扑”“元杂剧”等可知反映了社会生活丰富多彩。(2)依据图示中宋元城市和社会生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还可以从城市的建筑、民众服饰以及饮食等补充史料。
12.答案:(1)火药和活字印刷主要通过陆路传播,指南针主要通过海路传播;
(2)三大科技发明的用途、传播者;
解析:(1)根据地图可知,火药和活字印刷术主要通过陆路传播,指南针的传播路线主要是海陆。(2)根据所学可知,指南针的传播主要与航海事业有关,是阿拉伯人乘坐中国海船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又传播到欧洲。所以,传播路线差异与用途有关。指南针和火药均是先传到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而印刷术则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13.答案:同:海路交通发达。异:元代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依据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路交通都十分发达。宋代的海路形成了许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14.答案:(1)善于骑射,过着游牧生活
(2)有利于提高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推动蒙古对外的扩张,推动蒙古的迅速崛起
解析:(1)依据“元朝绘画中的蒙古包”可知蒙古过着游牧生活;依据“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马鞍”“蒙古骑兵押送俘虏图”以及“蒙古弓箭”可知蒙古民族善于骑射。(2)结合所学知识,善于骑射有利于提高蒙古军队的战斗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推动蒙古对外的扩张,因此推动了蒙古的迅速崛起。
15.答案: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
解析:根据图中众多的行省可知,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元朝时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图中A地位于西藏,元朝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所以A处为宣政院辖地。B处为今天的台湾省,元朝时称琉球,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所以B处的管理机构为澎湖巡检司。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