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20 外国诗二首
了解诗人,积累“怀恋”“萋萋”等重点词语。(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体会直抒胸臆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重点)
学习目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作者名片
瞬息( ) 怀恋( )
liàn
shùn
多音字

( )假如
( )放假

( )亲切
( )亲家
jiǎ
jià
qīn
qìnɡ
读读写写
意为“假期、休假”时,读“jià”。
“亲”只在本词中读“qìnɡ”,其余都读“qīn”。
字词清单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划分节奏,读通句子。
诗歌诵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一节: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保持镇静,对未来充满信心。
全诗分为两小节,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拟人
对比 
两个“不要”和一个“须要”对比鲜明,从正反两方面告诉人们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人生态度——沉着、镇静、坚强。
整体感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照应 
照应第一节中“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告诉人们困难和痛苦都是暂时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对光明未来有着坚定信念,对美好理想有着不懈追求。
诗歌中的“你”指什么?运用这一人称有什么好处?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
“你”指和诗人一样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人。这里运用第二人称,设置一种情境,好像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使读者感同身受,领悟诗歌的内涵。
课文精讲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歌的含义?
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普遍的感觉:如果你现在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美好。
这首诗通篇都是劝告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广为传颂。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诗人以平易亲切的语言写来,热诚坦率,似乎是在与人交谈;
诗句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心态。
怎样理解诗歌中生活的“欺骗”?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欺骗”泛指生活中所有的磨难、挫折。
年轻人往往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但现实生活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欺骗”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
深入探究
面对挫折要镇静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乐观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
快乐将会来临
过去成为怀恋
结构梳理
这首诗以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时,不要沉湎于悲伤,要乐观面对,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全诗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语言朴实无华,却细致含蓄,耐人寻味。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
他的诗往往以描写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
作者名片
涉足( ) 萋萋( ) 幽寂( )

shè
形近字
萋( )萋萋
凄( )凄凉


读读写写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字词清单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划分节奏,读通句子。
诗歌诵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未选择的路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难以选择。
全诗分为四小节,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象征
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平坦的、笔直的路。
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整体感知
第二节:写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它更诱人、美丽,富有挑战性。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充满挑战和艰辛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但仍留恋未选择的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人不说他选择的那条路的结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诗人为什么在路口“久久伫立”?
诗人对这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使诗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可以回头,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无法回头。诗人在路口“久久伫立”,反映出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之久,说明了选择的艰难。
课文精讲
诗中出现了许多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说说它们的象征含义。
象征广博未知的人生
落叶
树林

象征人生之路
荒草
象征人生路上遭遇的困难、挫折、失败
象征人生路上的未知数
象 征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形象的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更富有挑战性,诗人选择它,表明了他不随波逐流、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路”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自然之路可选择回头,而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不同的道路,人生也将不同。因此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一定要慎重,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未选择的路》,找出它们的异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相同点
不同点
富有人情味,富有哲理性
深入探究
语气口吻
写作手法
蕴含哲理
劝告的口吻,语气和缓
直抒胸臆
自述的口吻,耐人寻味
象征
人生中遇到磨难挫折要积极乐观,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在做决定人生方向的选择时要冷静慎重。
未选择的路
选择道路
留恋未选
伫立路口 思索选择
做出选择 不同寻常
未选之路 怅惘不已
多年以后 回顾叹息
慎重选择 人生之路
决定一生
无法回头
结构梳理
本诗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并且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主旨归纳
《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诗人用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贴切形象,意味深远。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就一事物写一首小诗,注意要赋予其象征意义。




①选物。观察事物,选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着意观察、感悟、立意。
②绘物。对所描写、展示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描写,并使之与立意相符。注意两者应为表里关系,描写之中要暗含立意。
③咏物。把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象征意义揭示出来,加以赞美或批判。




仙人掌
沙漠、戈壁滩上的绿。
你的根系,
在汲取土壤中少量的水滴。
你不嫌土地的贫瘠,
依然能长成壮硕的身躯。
你的外表长满了刺,
实则在保护自己,
不被掠食者们啃食,
成就了你的生生不息。
选用“仙人掌”这一事物,用在贫瘠的环境中仍然生生不息的仙人掌象征不被恶劣环境打倒的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做学问要想有所长进,须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的营养。
古诗词中常见的哲理诗类型
拓展延伸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题沈君琴》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






人世兴亡,山河永恒,自然之险不足恃,王朝兴衰之根本在于人事而非地形。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背诵这两首诗歌。
仿照“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试着创作一首“选择了的路”,立意自定。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