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热点突破 第2章 物质制备(共4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热点突破 第2章 物质制备(共4份)

资源简介

第2章 第1节
考纲解读
考点展示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物质制备的最佳途径。
1.气体制取的原理、装置。
2.气体的收集、干燥和除杂、尾气吸收
3.有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设计
4.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氯气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
【真题再现】 (2011年全国卷II 29)
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
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
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
B ;
C ;
D 。
实验室欲制取适量的NO气体。
图中最适宜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 (填序号);
②根据所选的装置完成下表(不需要的可以不填):
应加入的物质
所起的作用
A
B
C
D
③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现象 。
【真题分析】

应加入的物质
所起的作用
A
铜和稀硝酸
反应物
B

防止NO被氧化
C
NaOH溶液
防止产生的NO氧化污染环境
D]
③现象包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A处试管内有气泡产生,铜片减少,溶液变蓝,试管上部有红棕色的气体,一段时间后B中液体排出后可以收集到无色气体。
四、物质制备思路分析
1、气体制备思路
气体制备一般包括四部分:发生装置(教材或改进装置)、除杂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2、固体物质制备思路分析
原料选择、原料净化、反应制备、产品收集处理、产率测算、实验改进等。
【真题答案】
(1)向上排气收集氯气 安全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管B中 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2)①I ②
应加入的物质
所起的作用
A
铜屑和稀硝酸
发生NO气体
B

排水收集NO气体
C
主要是接收B中排出的水
③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棕红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
第2章 第2节 知识归纳与方法总结
二、实验细节的优化与处理
启普发生器原理式反应器的设计:可用于制备H2、O2、H2S、NO2和C2H2
第2章 第3节 专题实验备考指导
一、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收集
1.气体实验的操作顺序
1.实验过程
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装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气体制取。
(1)仪器的装配和连接:组装整套仪器时,通常遵循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此外还要注意“先塞后定”(带导管的胶塞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2)加试剂顺序: 先固后液,即固体先放入,液体后滴加。
(3)其它操作顺序:先检验气密性,后装入药品(便于在装置漏气时进行调整和更换仪器),所有装备工作完毕后最后点燃酒精灯。
(4)仪器的拆卸:仪器的拆卸顺序一般与装配顺序相反。在有热源加热的情况下拆卸时,(2)固+液体(不加热):
适用于制CO2、H2 、H2S(SO2、NO2、NO课本没有制法,一般做拓展考查!)
常规类
注意事项:a.在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口应深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而无法使用。
b.加入大小适宜不溶于水的块状固体,如果太碎会落入底部的酸中使反应无法控制。造成容器内压力过大,导致酸液溢出。
c.加人酸的量要适当。
d.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它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3)固+液或液+液(加热):适用于制Cl2、SO2、乙酸乙酯、蒸馏(HCl课本没有)
注意事项:
a、瓶内反应物体积不宜超过烧瓶容积的1/3。
b、a、b、c加热前应放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c、a装置温度计插入反应液面以下,测反应液温度;b装置温度计水银球与支管端口处相平,测气体温度,便于控制馏份。
d、d装置便于随时加入液体,但随反应进行烧瓶内压强增加,液体不易滴入。(改进方法见e)
注意点:
①用KMnO4制取O2时,为了防止生成的细小颗粒堵塞导管,在大试管口放一松软棉花。
②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由于氨气极易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导致外部空气向试管里“冲”,里面氨气向外逸出,在小试管口放一疏松棉花。
③Cu和浓硫酸制取SO2做性质试验的小试管口堵一块蘸有少量碱液的棉花防止污染。
3.气体的收集装置
根据气体溶解性(分子极性)和密度(相对分子量,与29比较)不同,把气体的收集二、气体的净化及尾气的吸收
1.气体的净化
(1)常见净化原理:气体的净化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遵循以下原理:
A.不损失主体气体;B.不引入新杂质;C在密闭容器中进行;D.先除易除的气体。
①物理方法:
a.液化法:利用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分离N2和O2。
b.水洗法:利用溶解度不同从N2和NH3中除去NH3;从NO和NO2中除去NO2。
②化学方法:
a.氧化还原法:灼热铜丝网除去混合物中的O2(2Cu+O2=2CuO);CuO除去H2、CO等。
b.酸碱法:NH3和CO2通过碱石灰除去CO2。(CaO+CO2=CaCO3)
c.沉淀法:除去CO2中的H2S通过CuSO4溶液。H2S+CuSO4=CuS↓+H2SO4
③最常用的为洗气法:
a.用饱和NaCl除去Cl2中的HCl;
b.用饱和NaHCO3除去CO2中的HCl、SO2等;
c.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气体中的SO2;(如CO2中的SO2)
注意:以下考得比较少:
④用饱和NaHSO3除去SO2中的SO3;[浓硫酸也可除SO3(SO3易溶于浓硫酸)];冷却2. 尾气处理装置
通常有毒和有污染的尾气必须适当处理。常用经典仪器有:
第2章 第4节 跟踪演练
1.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
6.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能共存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
A.NO和O2 B.HCI和NH3
C.H2和CO D.SO2和CO2
7.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瓶中盛满水,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收集NO2
B.瓶中盛适量浓硫酸,从A口进气来干燥NH3
C.从B口进气,用排空气法收集CO2
D.瓶中装满水,A口连导管并伸入量筒中,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测量生成H2的体积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确搭配、选择、识别各种实验装置,是基本的化学素养之一。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四小题。
(1)右下图是气体制取装置,下列能用此装置制取气体并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 )
A.铜与浓硫酸 B.铁与浓硫酸
C.铝和氢氧化钠溶液 D.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4)指出下面3个实验中各存在的一个错误: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不可以选用 (选填序号)。
A.生石灰B.碱石灰
C.五氧化二磷 D.烧碱
(2)B装置的作用 ;E装置的作用 。
(3)通入C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 。
(4)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如何处理?

14 .实验室制备H2和Cl2通常采用下列反应:
Zn+H2SO4=ZnSO4+H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据此,从下列所给仪器装置中选择制备并收集H2的装置 (填代号)和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Cl2的装置 (填代号)。可选用制备气体的装置:

第二章 第四节跟踪演练答案
10.解析 A项中酸性高锰酸钾显强氧化性,应盛放在酸性滴定管中;B项中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收集氧气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即集气瓶中应是长管进短管出;C项中由于Fe(OH)2易被氧化,故滴加NaOH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到FeSO4溶液中滴加溶液;D项中乙醇与乙酸相互溶解,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中学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11.解析 A项中N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项中NH3不能用浓硫酸干燥;C项中从B口进气,相当于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故不能用于收集CO2;D项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1)A中不宜用硫酸制二氧化碳,应用稀盐酸;C反应需加热才能进行,不能使用该装置,D电石与水反应太快、产生泡
沫易堵塞导管,且电石与水蒸气也能反应,不能做到随关随停。(2)A项中SO2与碱石灰反应;B项NH3既不与碱石灰反应,又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项中NO与空气反应,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