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七课壹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帐(宋)苏颂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1.契丹族的兴起与发展游牧生活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契丹族的生活方式。(1)兴起擅长骑射契丹族与党项族一1.契丹族的兴起与发展(1)兴起389年隋唐时期有文献记载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唐朝末年9世纪后期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北方汉人避乱,北出长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契丹族与党项族一1.契丹族的兴起与发展(2)建立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耶律阿保机( 872—926)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学习汉族文化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契丹鸡冠壶契丹族与党项族一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党项族内迁隋朝唐初有文献记载党项族内附于唐朝唐末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隋末党项诸部开始强盛起来(贞观六年)党项羌前后内属者三十万口。——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契丹族与党项族一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国号:元昊(2)西夏政权建立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史称西夏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治国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西夏货币西夏铜牌西夏契约西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思考: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认为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壮大,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在与中原人的交流中,学习、吸收了中原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优秀文化。西夏辽北宋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归纳总结: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辽10世纪初(916)耶律阿保机契丹族上京临潢府北宋960年赵匡胤汉族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1038)元昊党项族兴庆府贰辽与北宋政权的和战长城华北平原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和宋太祖晚期战宋太宗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祖宋太宗数次攻辽攻辽失利,改为防御辽与北宋的和战二1.宋太祖与宋太宗时期战 和宋真宗双方:地点:结果:北宋 VS 辽澶州北宋获胜澶州之战辽与北宋的和战二宋真宗双方:内容:影响: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宋辽和议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不得创筑城隍。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辽结成兄弟之国,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绢等)2.宋真宗时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北宋统治者一贯认为整顿内部秩序意义更加重要统治者认为议和对双方都有好处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渊之盟是双方力量均衡这一条件下双方妥协的产物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于戈。总之,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利: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弊:“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利: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叁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38年李元昊称帝。北宋拒绝承认其帝位,遂起兵讨伐。双方的第一场战争是 1040年的延州之战。自此,打开了双方长达百年的战争序幕。材料:元昊虽然多次取胜,但死伤一半人马,众人困乏难以征集,财力不足,国中流传“十不如”的歌谣表示怨恨。——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西夏虽然获胜但损失惨重,百姓希望和平。而北宋在每战必败的情势下,与西夏有了和解的契机。宋夏之“战”:二休战事 定君臣之国材料:宋夏于1044年签订了“庆历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1045年北宋设置榷场与西夏进行贸易,双方“ 彼此获利 ,岁收以十万计”。(3)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带来了长期和平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交融。庆历和议夏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恢复榷场宋夏之“战”:二P36 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活动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北宋抗辽和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北 宋辽 国西 夏时 战 时 和战是短暂的,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之间的相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课堂小结960年西夏归附北宋1038年西夏独立,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1040年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1044年“庆历和议”916年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澶渊之盟”1125年金灭辽战:45年和:120年和:78年战:6年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四、民族关系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三方的密切来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境内的各政权同周边各族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社会风俗相互影响,使我国各族形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为元朝的大统一准备了重要条件。——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契丹党项达斡[wò]尔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蒙古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知识拓展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中华民族历史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战争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和平,边界贸易兴旺。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下7 辽、西夏、北宋的并立.pptx 檀渊之盟的影响超清.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