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陕西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知识点速记 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陕西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知识点速记 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考点1 改革开放
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2.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20.19(3)③;2019.22(1)]
3.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1)【易错点】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018.25(1)]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19.23(1)]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⑤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2020.17(1)]
5.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2018.25(1)]
(2)【易错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7.25(1);2016.22(2)]
(3)【易错点】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22(2)]
(4)【易错点】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2019.24(1)①]
考点2 共享发展
1.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2020.17(2)]
3.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4. 党和政府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020.17(2);2019.11]
(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考点3 创新
1.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的地位)[2017.25(3)③]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推动社会获得长足进步。(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2019.24(3)]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考点4 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易错点】 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1)成就: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020.18(2)]
(2)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2019.24(3);2017.24(4)]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1)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017.24(2)]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6)尊重创造、保护创新,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3.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4. 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5. 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6. 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考点1 追求民主价值
1. 【易错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 人民民主的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4. 【易错点】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 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7.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2020.11②;2016.16(3)]
考点2 建设法治中国
1.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2. 【易错点】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
3.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 【易错点】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9.23(2);2016.22(3)④]
6. 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2018.5)
(2)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7.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8.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9. 厉行法治的要求。
(1)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3)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4)公民:①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10.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因和做法。[2020.17(4)]
(1)原因: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2)做法:①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考点1 中华文化
1. 【易错点】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25(1)]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考点2 传统美德
1.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3.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2020.16(4);2018.23(1)]
考点3 民族精神
1. 【易错点】 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020.16(4);2019.25(3)②]
2.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3. 【易错点】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4.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5. 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2019.23(4);2018.9;2017.24(6)]
考点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易错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2020.8②;2018.8D)
考点5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 我国人口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 资源现状: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3. 环境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4.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考点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1. 【易错点】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2. 【易错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2018.12③)
(4)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5. 走绿色发展道路国家应该怎样做?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17.23(3)]
6. 青少年应如何践行低碳微行动?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如纸张双面使用。[2019.6;2018.24(4)②]
(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4)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5)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2017.10、11)
(6)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7)不燃放烟花爆竹,不吃露天烧烤等。[2017.23(4)]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考点1 促进民族团结
1.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2. 【易错点】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 【易错点】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5.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6. 青少年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1)学习相关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积极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3)热爱祖国、了解民族文化,积极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4)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2018.23(4)①]
(5)积极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敢于并善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等。
7.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考点2 维护祖国统一
1.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公民应怎样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1)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3. 【易错点】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2016.22(3)③]
4. 【易错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5.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6.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考点3 中国梦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 【易错点】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4.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5.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不懈奋斗。
考点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2020.18(1)]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18.25(4)]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8.22(1)]
4. 【易错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 【易错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019.23(1)②]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宪法将社会主义制度确定为我国的根本制度。[2019.23(1)③]
8. 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10. 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故步自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品格,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