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处理——心肺复苏”教学内容 心肺复苏 课次 3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技术原理,明确不同意外伤害现场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方法。2.学会环境评估和正确求救方法,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动作,能够熟练完成单人或团队配合下的心肺复苏操作,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技术准确、规范。3.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弘扬人道、奉献精神,培养团队合作互助能力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单元教学重点 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正确的操作流程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1 1.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2. 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3.紧急呼救方法 1.了解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知识,明确体育锻炼对其影响。2.掌握紧急呼救的方法和人工呼吸的操作动作,做到仰头举颏法操作准确,吹气动作正确,明确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和操作方法,做到直臂按压和控制按压节奏。3.培养冷静、果断的品质,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开通气道的仰头举颏法、按压部位和按压手法难点:吹起同时眼睛观察胸廓起伏、按压力度控制 1.结合模型和视频讲解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2.小组探讨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3.结合视频和模拟人分组学练紧急呼救、人工呼吸技术和胸外心脏按压技术。2 心肺复苏 1.学生能够学会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全面了解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意义。2. 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全套操作动作,做到胸外按压部位准确,按压深度和人工呼吸吹起量适当。3. 弘扬人道、奉献精神,培养合作互助能力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 正确的操作流程难点: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协调配合 1.讲解示范心肺复苏完成操作技术2.分步讲解示范技术动作3.各小组采用“学—练—评”任务单式学习技术4.单人独自完成心肺复苏5.团队协作完成心肺复苏3 1.溺水现场的心肺复苏2.交通意外伤害现场的心肺复苏3.考核 1.学会不同意外环境下的评估判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2.掌握模拟环境下的急救流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动作准确,学生能够客观评价。3.培养冷静思考、客观评价的能力。 重点:冷静处理突发事件难点:现场急救程序正确,心肺复苏及时和正确。 1.溺水环境下的小组合作急救演练2.交通意外环境下的小组合作急救演练3.校园体育场突发事件的小组合作急救演练。4.分组考评心肺复苏操作心肺复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方针,贯彻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根据学生对心肺复苏认识不足的现状,本课利用校园突发事件导入、巧用学习任务单开展小组合作下的“学—练—评” 教学模式,运用单人救护+团队合作救护两种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练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乐学、会学、会用”,从而弘扬“人道、奉献、博爱”精神,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担当和合作互助的行为品质。二、教材分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掌握运动健康知识是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水平四的重点内容就是学会自救互救技能,重点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是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初中生溺水、交通事故死亡事件频发,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大敌,这与学生对安全意识不足、应急避险能力差、面对突发事件不会运用心肺复苏的紧急救护方法有直接关系。心肺复苏简称CPR,是现场急救人员对伤病患者无反应、意识、呼吸等体征出现时,第一时间给与伤病患者的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包括识别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和人工呼吸等重要部分,通过规范动作和完成程序的学练,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正确的操作流程,教学难点是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协调配合。三、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水平四初三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好胜性强,易浮躁。学生对心肺功能和急救知识了解较少,多数学生都对心肺复苏技术有兴趣,少数人对模拟人有一定恐慌心理,个别女生会出现“害羞”心理,不愿意参与心肺复苏实操练习,这给教学心肺复苏带来一定难度。技术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胸外按压部位不准确、气道未开通、按压频率不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小组合作无序化、低效化等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多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完整到分解的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模式下 “学—练—评” 任务单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急救本领,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四、教学流程意外伤害视频导入→心肺复苏完整动作示范→心肺复苏分步演示讲解→单个学生心肺复苏学练→小组合作“学—练—评”→教学展示→多人合作完成心肺复苏→点评、小结五、安全防范课前认真检查上课场地,准备好一次性CPR消毒面膜等安全防护器材,教会学生评估现场环境,提高学生模拟环境下的自我防护意识。六、课的特点与创新本节课在教学流程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学—练—评”任务单使用、体育品德的渗透四个方面皆有亮点。教师利用身边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价值,心肺复苏教学中采用单人救护——团队救护,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以小组合作为基础,通过任务单让学生能够完成“学、练、评”三个内容,在团队救援练习时,每个学生都能轮流体验团队总指挥全面组织救援并做胸外人工按压、拨打急救电话并取AED和人工呼吸操作者角色,演练中组员分工明确,练习密度明显增大,符合实际情况,团队合作急救提高了学生团队互助的能力,弘扬人道、奉献、博爱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敢于担责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实现体德共育思想。“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处理——心肺复苏”教案任课教师 杨 峰 任教班级 初三2班 课的类型 理论课 新授学生人数 40人 课 时 2教学内容 心肺复苏 教学重点 规范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协调配合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全面了解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意义。2.85%左右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全套操作动作,做到胸外按压部位准确,按压深度和人工呼吸吹起量适当,15%的学生在教师指导或同伴帮助下做到流程正确,找准按压点和掌握人工呼吸方法。3.弘扬人道、奉献、博爱、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能力和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课的结构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学练与要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导入部分5ˊ 1.课堂礼仪2.安全教育3.视频导入:观看运动者突发心脏骤停视频,并小组讨论如何救助。 1.师生问好2.宣布课的内容3.检查服装4.提问:遇到突发心脏骤停该怎么办? 1.向老师问好2.精神饱满3.检查服装4.认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将40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安排小组长负责全组工作。2.坐姿端正、.安静有序基本部分38ˊ 一、心肺复苏完整动作示范二、心肺复苏分步教学1. 观察环境2. 判断意识3. 呼救求援4. 判断呼吸5.胸外心脏按压6.开放气道7.人工呼吸8.判断恢复情况三、分组练习心肺复苏四、展示与评价1.各组优生展示2.小组评价3.教师评价五、团队合作完成心肺复苏 1.教师示范完整技术动作,完成5个循环操作。2.明确学生观看的要求:呼救、检查、按压深度、仰头举颏法。1.教师分步讲解、示范2.强调各步骤要点,明确学习和操作标准、注意事项。3.引导学生思考,并模仿练习。4.每位学生做1-2个循环1.教师讲解各小组练习方法和要求。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练—指—评”模式,即一人练习一人指导多人评价。3.教师巡视指导4.循环播放完整动作视频。1.鼓励优生示范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动作要点。1.教师讲解示范2.组织各小组练习 1.根据观察要求认真观看8个步骤。2.重点关注按压深度、频率和保持气道开通状态。1.认真听讲,关注要点,明确操作流程和操作手法。2.关注各步骤的关键点,原地模仿体会动作。3.明确原理,形成有序的心肺复苏流程。1.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自主学练。2.小组长组织并指导学练者完成全套流程。3.其他组员根据任务单进行评价。4.组内自评动作。5.反复练习。1.认真展示,动作规范,声音响亮,流程清晰。1.小组长组织下的合作演练,团队协作,动作规范标准。 1.安静听课2.注意力集中。1. 仔细聆听2.认真观察教师动作3.关注各步骤要点,明确救护员所讲的每一件话。1.各组按照次序有序练习2.救护员声音洪亮,动作准确,有力度。3.观察者认真观看,结合任务单客观评价。1.积极鼓励示范者2.主动参与评价1.相互提醒,积极配合2.认真观摩,客观评价结束部分2ˊ 一、学生小结二、教师总结三、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小结2.教师全面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要点,明确课后作业。3.组织学生回收器材 1.学生认真总结2.认真聆听教师总结要点,明确作业内容。3.各组回收各自器材 1.坐姿端正2.积极思考3.主动参与回收器材场地器材 场地:室内场地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7具、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PPT、人工呼吸防护罩课后反思 本次课是心肺复苏单元第三次课,内容是心肺复苏完整技术教学。前两次课分别学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内容,科学合理的内容分解教学为本次课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本课教学分层四大部分:案例导入引发争鸣,教师讲解示范明确流程,“学—评—练”任务单式单个学生操练掌握技术,团队协作救护实践体验。教学步骤清晰,教法选择合理,结合任务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组织、管理和开展练习,团队救援汇中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不同角色,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领导力和组织力。教师对各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和动作纠错,有利于小组开展“学—评”工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动作。心肺复苏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突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有效落地体育品德核心素养,鼓励学生把正能量带进家庭、带进社会。本课不足之处有二点:一是教学器材模拟人略显不足。还可以再增加两组模拟人,增大学生个体的练习次数;二是教学场地局限。本课如果放在体育馆内教学,可以增大模拟场景,使团队救援更逼真,贴近现实。综上,单元第四节课教学中要注意场地的选择和利用,同时增加两套模拟人,提高练习次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指导教师:朱水敏 宁波市教研员指导教师点评:无论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生应急救护能力要求,还是基于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对学生溺水等意外伤害事故的防、救能力培养,亦或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的道德和责任担当角度看,本课都完成了知识、技能、情感多层面的传递和渗透,能够让学生模拟环境下学习心肺复苏的知识和实操技能,对学生、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是受益匪浅的。本课最大亮点是对心肺复苏教学的教法、学法选择和教具使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呈现突发现场、心肺复苏技术要点和操作规范,使学生一定就懂、一学就会;学生通过“学—评—练”任务单进行学练,能够实现学中评、评中学,通过单人操作和团队协作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学会和运用心肺复苏技术。紧急救护技术不仅仅是救人,更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作为社会人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弘扬人道、关爱、奉献的精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