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1.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2.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课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斜面、木板、玻璃、毛巾、小车 、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玻璃杯、惯性演示仪等。教学过程: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激发矛盾:课本图7-1、7-2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书本感受:推书本,书本就运动,撤去推力,书本停止运动。老师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假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师: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孰对孰错,还是让我们一起动手探究论证吧?2.实验探究:利用课件引导提示学生明确整个实验探究内容(1)提出问题: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物体不受摩擦阻力会怎么样?(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学生: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设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平面没有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情况。准备器材: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玻璃、木板、毛巾、小车、刻度尺等。(3)分析与论证 :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比较数据,找出现象中变化的共同规律。启发学生间交流与探讨,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3.师生总结归纳:(1)教师点明: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投影牛顿第一定律知识,(2)综合述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具有两方面重大意义:一是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的规律,可以在实验基础上,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让学生观看韩寒驾驶赛车实验,当赛车加速后,快速拉走桌布,桌布上的盘子却没有掉落而是停在原处的现象,启发同学思考怎样去解释这个现象,其中又有什么物理规律,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惯性。 学生观看书中的小实验,并利用身边的物品自行设计几个惯性小实验: 1.一叠象棋,将最下方的象棋打飞,最上面的象棋还停留在原处。 2.折纸飞机,纸飞机飞出去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 3.教师增加实验:惯性小实验,如图所示: 我们常看到固体有惯性,液体和气体有惯性吗? 4.搅水实验 5.视频慢放移动水杯溢水实验——液体具有惯性。学生发言:泼水时,盆停止运动后,水继续向前运动。6.学生自制空气炮打蜡烛比赛——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思考:生活中常见小汽车比载重货车容易停下来,速度大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那么惯性有大小之分吗?7.利用自制鼓风机筛选米糠类和豆类的实验,说明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结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三)生活与物理: 1.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2.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3.汽车上使用安全气囊可以预防有害的惯性。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取其利避其害。(四)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教学反思: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