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会动的线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线条的变化对动感的影响,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试画、欣赏、观察分析,探究表现动感的方法,并运用动感线条创作一幅有动感的画。3、能够感悟线的表现力,对用会动的线条进行造型活动产生兴趣。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特征思维为主,注意力有不易集中的特点,他们学习是反应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简约性,对自己笔下的事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情绪,鼓励学生大胆夸张变形,运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了《我们身边的线条》、《会变的线条》,对于线条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辨别不同种类的线,知道线条有长短、粗细以及排列时的疏密等变化,特别是通过第二课《画中的线条》的作品欣赏,初步了解到不同的线条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主要是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动感线条的特征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试画、对作品的欣赏,发现并掌握运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难点:有目的地运用线条表现动感以及线条疏密、粗细的组织。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境体验1、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梯田(照片)及艺术作品中的梯田(吴冠中的作品),提问:生活中的梯田和画家笔下的梯田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是什么让画面产生这种感觉?2、板书:会动的线条活动2【活动】尝试体验1、观察头发的变化教师请一名长头发的女同学,到前面摇摇头,蹦一蹦。学生观察头发由静到动的变化。2、用线条试画这束头发,让它动起来 。3、发现会动线条的特征之一:弯曲的线是会动的线条。活动3【活动】理解体验1、比较两幅用不同弯曲的线表现树的作品 。一幅是用柔和的波浪线、一幅是用刚劲的折线。体会出不同的线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2、观察用直线表现树的作品 ,发现会动线条的特征之二 ——有方向的线是会动的线。3、欣赏梵高作品,进一步感受到有方向的直线、弯曲的线都能让画面动起来。4、学生归纳、总结会动线条的特征。活动4【讲授】整合体验1、教师演示——用会动的线条让运动的人物动起来。2、课件演示——用会动的线条让不会动的山动起来。活动5【练习】创新体验学生用会动的线条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让画面中的一切动起来。活动6【测试】表达体验作品赏析:相互介绍作品,相互评价。活动7【作业】课后拓展欣赏线条动感雕塑作品,想想用会动的线条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去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