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17 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颂》新课导入1.朗读课文,积累“驰骋”“寒噤”“震耳欲聋”“怒不可遏”等易考词语。2.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重点)3.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品味文章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难点)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学习目标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新闻理论家、作家。主要著作有新闻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等,散文集《人杰鬼雄》《只求新去处》等。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背景链接定义三要素游 记以记叙旅途见闻为主的文章。所至(线索)作者的游踪,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所见(主体)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所感(灵魂)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所思所想。文体知识读读写写铸( ) 告诫( ) 推搡( )霎时( ) 驰骋( ) 漩涡( )寒噤( ) 迂回( ) 汩汩(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怒不可遏( )zhùjièsǎnɡshàchěnɡxuán wōjìnyūɡǔè铸造。不要写成“振动”的“振”。不要写成“汹涌”的“涌”。字词清单多音字( )出轧( )倾轧轧zháyàchàshā【串句记忆法】 将要撞上大树的刹( )那间,她竟刹( )住了车。骋( )驰骋聘( )聘任娉( )娉婷chěnɡ遏( )怒不可遏谒( )拜谒竭( )竭尽èyèjié形近字霭( )雾霭蔼( )和蔼pìnpīnɡǎiǎi【口诀记忆法】 用铁( 钅)来铸( )造,尺水( 氵)兴波涛( )。zhùtāo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的地理位置和“我”游览的次数。第二部分(2—5):写作者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第三部分(6):以议论抒情作结,点明主旨——概括黄河性格,歌颂民族精神。整体感知本文分别写了两次到壶口瀑布的经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第一次第二次时间位置观景视角景观特点观景体验雨季河滩俯视(单一视角)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汽扑面、涛声如雷可怕、急慌慌、心不住地跳枯水季节河心俯视—仰观—视线由上至下,又由下而上—平视—俯视(定点观景,视角变换)大水,如泉,成溪,如丝如缕……所有水的形态;河底巨石从从容容、陷入沉思作者写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那么描写这次经历在文中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不多余。因为第一次写的是作者雨季时的远观,具体描写了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受。这为后文描写第二次所见的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了渲染和铺垫。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略写是为详写蓄势。没有前者的铺垫与反衬,后者的情感震荡之力可能削弱很多。课文精讲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动态)(静态)河心(立足点)龙槽“奇”俯视河面之水“雄”仰观瀑布之水“险”随视龙槽两边“多姿多彩”平视脚下巨石“震撼人心”俯视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最后,视线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作者在不同的季节两次来到壶口瀑布,面对所见之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请找出来简要分析。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例子分析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重在描写雨季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偏重“可怕”。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偏重“震撼”。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例子分析观赏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例子分析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发表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其思考有两个层次:①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②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最终铸就的。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基于景物的理性思考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终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请同学们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考点品味文中精彩句子的表达效果[常见考查形式](1)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2)细细品味文中第×段画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技法]角度答题模式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一般格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内容+情感。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从词语的角度品味一般格式:词语(动词、修饰词、叠词、拟声词等)+内容+情感。答题模式:这句话中的“××”等词语,写出了……,表达了……。从描写的角度品味①人物描写。一般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内容+情感。答题模式:这句话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②景物描写。一般格式:景物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答题模式:这句话通过描写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烘托了……。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品味一般格式:写作手法(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内容+情感。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了……写作手法,写出了……,表达了……。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瀑布的态势、力量和颜色等方面写出了黄河水波涛汹涌、排山倒海的壮观景象。“挤”“撞”等动词的拟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和力量。“排排”“堆堆”等叠词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表现出瀑布的雄壮气势。“黄”“白”等色彩词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增添了壶口瀑布的美感。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翻卷着、沸腾着跌进峡谷,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壮美气势。反复使用“跌”字,既写了地势的特点,又形象地刻画出水流层层落下的情态。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变得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钻”“觅”“淌”“打旋”等词极富动感,十分贴切地表现了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形态,与前面宏大的“钢板出轧”似的水相映成趣。这里的“这伟大”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什么精神?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不仅指黄河水的力量,也指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文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阅读课文第3、4段,从不同角度说说这两段文字语言的妙处。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也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深入探究壶口瀑布总领全文:壶口地理位置及“我”游览的次数(所至)初识壶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描写瀑布再访壶口:气势磅礴,刚柔相济(所见)概括黄河性格,歌颂民族精神(所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议论抒情:结构梳理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时所见的景象,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进而赞美了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主旨归纳本文阅读考点品味文中精彩句子的表达效果重要写作技法定点观察法重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本文考点回顾唐诗中的“黄河”代表诗句表达效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诗中的黄河与落日描绘出边塞大漠的壮阔雄奇,黄河这一意象使诗歌格局更加宏大,意境更加开阔。夸张地描写黄河水势浩荡,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黄河化身为勇于攀登、不懈进取的探索者,“入海流”则体现出敢于挑战、主动积极的精神。黄河就像诗人的愁思般不远千里奔向故乡,诗人的情感也像黄河一样远远地围绕着故乡,黄河的“绕”寄寓了诗人的绵绵愁情。拓展延伸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黄河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后两句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想象自己乘筏直上银河。古人认为银河与黄河是相通的。这里还运用了张骞寻找黄河源头,直至“牵牛织女家”的典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迎风顶浪、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怀。定点观察法本文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立足“河心”,视角反复转换,使文章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试用定点观察法,描写一处曾让你心动的景物。(200字左右)写作指导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一个“点”,即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其次,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南西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写作示范站在观景台上,没有了植被的遮挡,黄果树瀑布如一块展开的白色幕布,铺天盖地地涌入我的眼帘。水珠飞溅,打湿了衣裳,给人十分舒爽的感觉。风轻轻吹过,水汽漫延开来,给青色的树叶蒙了一层雾,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美丽的光芒。阳光洒向瀑布,银色的水雾在一瞬间染上了金色的光彩,熠熠生辉。“看,彩虹!”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我抬头一看,在氤氲的水雾中,真的有一道彩虹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如一座天桥。它跨越万水千山,终于停留在这里。立足于观景台,随着平视——仰视的视角转换,依次描写景物,游踪清晰。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