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1.【宋室南渡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 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A. 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 政治、文化中心南移C. 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 文人注重哲学思考2.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A. 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B. 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C. 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D. 明朝——《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3.“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 )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④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4.下列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5.“盟国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而要实施先欧后亚的战略,前提是要将日本牵制在东方战场,切断日德之间的配合,以便分而歼之”。为达成这一战略意图( )①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②中国坚持抗战到底,也得到美英苏的支持③1943年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④苏联举行红场阅兵,大批苏军开赴前线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 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B. 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C. 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D. 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城内外风光异】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 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史 营卫志》(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长城脚下战与和】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农牧交融促一统】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8.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代先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频频出现。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剧增。(1)材料说明1919年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时代先锋】纵观陈独秀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摘录自《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0期(2)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对上述划线部分加以说明。【时代巨变】中共百年重要会议(部分)(3)依据年代尺上四次会议的内容和作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述简洁)2021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历史试题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1.【宋室南渡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 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A. 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 政治、文化中心南移C. 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 文人注重哲学思考【答案】B【解析】据题干“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以后,政治中心南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逐渐南移。故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故选B。2.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A. 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B. 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C. 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D. 明朝——《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对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符合题意,ACD与张仲景无关,排除。故选B。3.“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这次革命( )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③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④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①未能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表述错误,④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属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4.下列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汽车最早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最早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智能手机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于1946年。故选D。5.“盟国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而要实施先欧后亚的战略,前提是要将日本牵制在东方战场,切断日德之间的配合,以便分而歼之”。为达成这一战略意图( )①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②中国坚持抗战到底,也得到美英苏的支持③1943年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④苏联举行红场阅兵,大批苏军开赴前线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答案】C【解析】据题干“盟国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而要实施先欧后亚的战略,前提是要将日本牵制在东方战场……”可知,为实现先欧后亚的战略意图,中国坚持抗战到底,也得到美英苏的支持,1943年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故选C。6.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 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B. 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C. 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D. 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答案】A【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BCD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城内外风光异】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 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史 营卫志》(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长城脚下战与和】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农牧交融促一统】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答案】(1)长城以南人民过定居农耕生活,而长城以北则过游牧渔猎的生活。(2)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昭君到匈奴后,带去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帮助匈奴人民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解决了匈奴人民的粮食问题。从此汉匈两族人民友好相处,百年来再也没有发生战争。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3)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所以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义、对“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的理解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以及意义、对“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的理解等知识。8.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代先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频频出现。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此后“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剧增。(1)材料说明1919年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时代先锋】纵观陈独秀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摘录自《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0期(2)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对上述划线部分加以说明。【时代巨变】中共百年重要会议(部分)(3)依据年代尺上四次会议的内容和作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述简洁)【答案】(1)由民主科学转向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号召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等。(3)题目:正确的抉择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失利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国情,认识到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主要阵地,从而开创了井冈山革命道路。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正确的抉择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依据国情做出正确的决策,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本题以文字、图片、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的主要功绩、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知识,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国情,做出正确决策,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正确的抉择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的主要功绩、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知识。(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