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学案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时-- 时授课标题 透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4.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意识;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会聚、发散;2.会作透镜的光路图。复习检测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 B.观察楼房在水中的倒影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 D.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 “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在海上或沙漠上,有时会看到高楼大厦,热闹市场,实际大海、沙漠上并没有这些楼市,这种现象叫“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的原因是( ) 光在海面上反射的缘故 B.光在云层上反射的缘故 C.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折射的缘故二、兴趣构建1.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2.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我们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是光的折射的应用。三、知识讲解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 近视眼镜两个透镜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中间厚、边缘薄的是 ,例如: . 中间薄、边缘厚的是 ,例如: . 练习:识别下列透镜,并归类属于凸透镜的是:属于凹透镜的是: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透镜的几个重点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呢?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就是该凸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拓展训练:在北极进行探索的工作人员丢失了火种,请你为在冰天雪地中工作的探险人员想想办法获得火种,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你知道是谁惹得祸吗?一天,大雨过后小狗贝贝趴在自己窝里的干草上。狗窝的上方是用薄塑料搭起来的,以此来遮雨.此时塑料上面已积了一层水,天晴了,阳光透过积水照在狗的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突然,贝贝的尾巴着起了火,疼得它上窜下跳……3. 郊游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把剩有液体的玻璃瓶扔在树林里?课堂练习1.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a B.bC.c D.d2.下列关于透镜光学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B.经透镜后其光线是发散的,该透镜肯定是凹透镜C.经透镜后其光线是会聚的,该透镜肯定是凸透镜D.以上说法都正确3. 用凸透镜和光源组成舞台追光灯,要使追光灯产生平行光束,应将光源放在主光轴上离凸透镜的( )A.1倍焦距处B.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处C.2倍焦距处主光轴上的任意位置即可关于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C.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会聚于一点D.把一点光源放在焦点上,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5. 如图的六块光学元件,要使左图的光路图成立,则虚线框内应单独放的透镜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⑥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6.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7.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灯泡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的凸透镜,为了使灯丝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灯泡放在( )A.焦点处 B.焦点以内 C.焦点以外 D.任意位置8.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a B.b、d C.c D.a、b、c、d9. 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D.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10.如图所示,有一塑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A.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B.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C.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D.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11.下列能使光线会聚的镜是(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凸面镜12.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B.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1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当纸片远离透镜时,光斑一直变大,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A. 一定小于L B. 一定大于LC. 可能等于L D. 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15.如图所示,将透镜置于太阳光下,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光斑,说明()A. 该光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 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C. 此类透镜可以制作门上的猫眼D. 此类透镜可用来做放大镜16.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17.画出下图中光线经过透镜折射的光线。18.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给你一张纸和一把刻度尺,如何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19.透镜是利用光的 规律工作的.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照射到凸透镜的表面上,在镜后5cm远处的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0.一束光经凹透镜折射后 会聚到一点.(选填“可以”或“不可以”)21.把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线经凸透镜后可变成平行光,用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又能会聚在焦点,这明 .22.雨过天晴时,蔬菜塑料大棚的积水窝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为防止阳光灼伤蔬菜,菜农总是及时将积水除掉,这是因为凸透镜对阳光有 作用.23.张家界因山而著名,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旅游,有少数游客在山上游玩时将空纯净水瓶扔在山上,这样做既污染了环境,同时还可能引起山林火灾.这是因为当下雨时纯净水瓶装入水后,就相当于一个 透镜.晴天强太阳光照射它时,它对光线会产生 作用,可能会引起枯叶着火.因此我们在山中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 24.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这时叶面上的水珠相当于 ,它对光起 作用,使透过它的光可能 而将叶子烧焦. 25. 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26.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7.如图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28.完成光线穿过透镜后的光路图.29. 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L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右侧有一平面镜MN和主光轴OO′成45°,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30.根据已给出的入射光和出射光,在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思维导图1.透镜的分类透镜 2.透镜对光的作用3.焦点和焦距五、效果检测1.透镜有 透镜和 透镜两种,透镜是利用光的 规律工作的。2.小明用 透镜会聚太阳光,在 处可点燃火柴。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 处,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为一束平行光线。3.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许多中外游客来旅游,有少数游客在山上游玩时将空纯净水瓶仍在山上,这样做既污染了环境,同时还可能引起山林火灾。这是因为,当下雨时纯净水瓶装入水后,就相当于一个___透镜。晴天强太阳光照射它时,它对光线会产生____作用,可能会引起枯叶着火。因此我们在山中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8授课学案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时-- 时授课标题 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3.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2.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复习检测1.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你简要写出两种判断方法.(1) . (2) . 2.如图所示,SA、SB是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注意标出箭头方向).3.请在下图方框中画出合适的透镜.4.同学们在讨论“如何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冰成__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________位置。二、兴趣构建1.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中考必考考点2~4分3.本册书重点、难点三、知识讲解1. 叫凸透镜的焦距,用符号 表示. 2. 叫物距,用符号 表示. 3. 叫像距,用符号 表示. 4.实像由 光线会聚而成,能在 上呈现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 相交而成,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合作探究.合作互动探究新知图1(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 cm)、蜡烛、火柴.(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1所示摆放.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活动1:如图2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2活动2:如图3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上,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3活动3:如图4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4活动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上,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活动5:如图5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同时用眼睛观察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表中.图5记录表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观察光屏 像与物在镜的放大或缩小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像u>2f 2f>v>f 缩小 倒立 实像 有清晰像 异侧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有清晰像 异侧2f>u>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有清晰像 异侧u=f / 不成像f>u / 放大 正立 虚像 无 同侧与生活中的透镜联系: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课堂练习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8 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2 cm处,则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将蜡烛放在距离该透镜35 cm处时,蜡烛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4.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5.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C.若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若换用材料与口径相同但更厚一些的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7.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的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C.三个方面都相同D.三个方面都不同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小丽同学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她用此来观察地图上较小的字,则凸透镜到地图的距离应( )A.小于20cm B.大于20cm小于40cmC.等于40cm D.大于40cm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 A. 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 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如图,在蜡烛从10cm处逐渐移至40cm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像的大小逐渐变大B.像的大小逐渐变小C.成的一直是实像D.像与物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出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根据如图所示的图象,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C.当u<10cm时,该凸透镜可以当做投影仪的镜头使用D.在物距从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也逐渐变大13..给顾客拍照,照完全身以后在照一张半身像,顾客保持不动,则( )A.照相机应离人近一些,同时暗箱拉长一些B.照相机应离人近一些,同时暗箱缩短一些C.照相机应离人远一些,同时暗箱拉长一些D.照相机应离人远一些,同时暗箱所短一些14.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15.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照相机中成缩小、正立的实像B.在投影仪中成放大、倒立的实像C.在摄像头中成缩小、正立的实像D.做放大镜时,成放大、正立的实像16.用照相机拍照时,胶片上出现了景物的清晰的像,但如果有一个小飞虫正好飞落在照相机镜头的镜片上,关于像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乎没有变化,像只是暗了B.有变化,出现小飞虫清晰的像C.有变化,出现小飞虫模糊不清的像D.有变化,整个像变得模糊不清17.如图所示,要在光屏上得到最大的像,应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左侧何处( )A.a处 B.b处 C.c处 D.焦点F处18.如图所示,小宝用凸透镜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纸上,根据小宝的实验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窗户在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B. 窗户在透镜的一、二倍焦距之间C. 窗户在透镜的焦点上D. 窗户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20.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则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③②①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21.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___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方向___(填“改变”“不改变”).22.小华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4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形成一个“水透镜”。(1)通过“水透镜”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此时“水透镜”是一个___透镜,将这个“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看到的像会___(变大/变小).(2)小明猜想“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有关,为此他用牙签在“水透镜”上轻轻取走一点水,再次观察,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观察时他应该注意控制“水透镜”到字的___不变。23.有一次,小明在他家的写字台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报纸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报纸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______像(填“实”或“虚”)。24.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40cm处,则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25.如图下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原理图,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___机上。26.李老师用投影仪放映投影片时,发现屏幕上的画面太小,要使画面变的大一些,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减小凸透镜到投影片之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增大凸透镜到投影片之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减小凸透镜到投影片之间的距离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增大凸透镜到投影片之间的距离27.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着主光轴从距离30cm处向透镜移动时,则下列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为( )A.像始终变大B.像始终变小C.像先变小后变大D.像先变大后变小28.小青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b、c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在 点时,凸透镜右侧光屏上成的像最大,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29.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点燃的蜡烛与凸透镜固定不动.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 的实像;遵从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0.如图所示,在透镜的左侧有a、b、c、d四个位置,当把一物体先后放在a、b、c、d各处时,则把物体放在 处,在光屏上的像最大;把物体放在 处,在光屏上的像离凸透镜最近;把物体放在 处,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得不到像.31.如图是无人售票车上安装了“车载电视监控器”,图中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 (选填“正”与“倒)立 (填“实”或“虚”)像,当人走近摄像头的过程中,所成的像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32.如图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靠近/远离)摄像头.观察照片发现,车的外表很清晰,但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是因为车内的人光线 (亮/暗),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熄灭/亮着).3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 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 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仪器有 .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4.王卓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cm.(1)若将蜡烛从图示位置移至20cm刻度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当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2)他将装置恢复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再将光屏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变得模糊了,要使像再次变得清晰,他应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一块 (选填“凸”或“凹”)透镜.(3)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要使蜡烛的像回到光屏的中央,可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可确定出焦距f= cm(选填“0”、“10”或“20”)(2)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3)移动蜡烛距凸透镜30cm处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该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 .(4)当移动蜡烛距凸透镜15cm处时,光屏上会出现的是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他将蜡烛再靠近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3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所示,调节烛焰中心、___中心和光屏中心,使之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2)实验时,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___(填“上”或“下”)移动。(3)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四个不同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蜡烛在___处所得到的实像最小;放在___处得到正立的虚像;放在___处的成像规律是照相机的原理;放在___处的成像规律是幻灯机的原理。(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我国海监人员正在用一台可变焦距的相机拍摄钓鱼岛,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镜头焦距应该调得___(填“较大”或“较小”).思维导图像的特征:倒立缩小实像且与物体异侧1.u>2f,f应 用:照相机像的特征:倒立等大实像且与物体异侧2.u=2f,v=2f应 用:求焦距像的特征:倒立放大实像且与物体异侧3.f2f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应 用:投影仪像的特征:不成像,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4.u=f应 用:平行光源像的特征:正立放大虚像且与物体同侧5.u应 用:放大镜五、效果检测1.小红同学家有一架f=50mm的照相机,她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做了如下试验:(1)取下镜头,让太阳光正对着镜头,观察镜头对太阳光的作用,因镜头是一个_______,所以它对太阳光有______作用。(2)用一张硬纸板在镜头后面接收经镜头折射后的光斑,用此种方法测量焦距,当在报纸上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光斑,测出_______之间的距离,就大约是焦距。(3)用镜头作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_。(4)装上镜头,用照相机来拍一张开花的桃树的像。①拍桃树的像时,桃树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________;②拍完桃树的像之后,想要拍一朵较大的桃花的像,则应使镜头_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桃花。2.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 清晰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 ,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 偏离光屏中心.(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① ;② .ABA‘B‘10授课学案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时-- 时授课标题 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眼眼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3.通过观察盲人艰难的生活图片,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教学难点 理解眼睛的调节及成像原理复习检测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在a、b、c、d、e这五个点中:①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二、兴趣构建1.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的知识。2.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传递给学生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三、知识讲解正常眼睛: 课堂练习1.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小强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你认为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A.小强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小强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小强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小强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3.如图所示,表示近视眼矫正的是( )4.张大胜同学是近视眼,自习课上他戴上眼镜看书.如果摘下眼镜,要想还能够看清书上的字迹,关于他的做法以及书上的字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书靠近眼睛,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像是正立的C.将书远离眼睛,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像是正立的5.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所示,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7. 下列有关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的矫正是佩戴合适的凸透镜B.用照相机照相时,景物在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C.人站在穿衣镜前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是实像D.人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实像8. 小红是近视眼、小明是远视眼,小华的眼睛正常,那么在他们三人中,眼睛的晶状体最厚的是( )A.小红 B.小明 C.小华 D.一样厚9. 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患有近视眼,而许多老人,患有远视眼.参照下面两图,有关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反映了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矫正B.甲图反映了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矫正C.乙图反映了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矫正D.乙图反映了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矫正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下列关于王老师的眼镜及其所戴眼镜的判断合理的是(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11.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12. 王老师在改作业时自言自语道:“老了,作业本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放远点就好了.”由此可知,能解释王老师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佩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13.某同学看远处的物体时,其光路如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的眼睛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B.他的眼睛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C.他的眼睛正常.无须佩戴眼镜D.他的眼睛是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如图所示,用凸透镜模拟“眼睛的晶状体”,光屏模拟“眼睛的视网膜”,烛焰为“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相当于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前后调整位置,在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拿走近视眼镜后,光屏上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平面镜B.近视眼镜的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拿走近视眼镜后,若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就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D.拿走近视眼镜后,若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就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16. 隐型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眼睛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眼球的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型眼镜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中心厚度只有 0.05mm.如图是某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示意图,则该人所患眼病及矫正时应配制的这种隐型眼镜的镜片边缘的厚度分别为( )A.近视眼,大于 0.05mm B.近视眼,小于 0.05mmC.远视眼,大于 0.05mm D.远视眼,小于 0.05mm17.如图所示为一个眼球模型,则该图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18.用照相机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远远____________镜头的焦距(选填“大于”或“小于”)如图所示,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的实像(选项“正立”或“倒立”)。19.眼睛能够看清物体,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B.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C.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D.从物体射来的光要有一定的强度20.看远处物体时候,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使远处物体的光刚好_ 在视网膜上,眼睛就能看清楚了远处的物体;当看近处的物体时, 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___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使近处的物体射来的光________在视网膜上,就看清了近处的物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后方D.用来矫正远视眼视力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2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图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一样. 就相当于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 相当于凸透镜, 就相当于光屏. 22. 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 透镜.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其矫正方法是配带 透镜.现在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光体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 一些(选填“强”或“弱”).23.眼睛相当于照相机,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 和进入眼睛的光的强度.在适当的照明条件下,物体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 的实像.24.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方(选项“前”或“后”),需要佩戴 加以矫正(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25由于长时间过度使用手机,导致青少年未老先衰,新型疾病“手机老花眼”患者剧增,患者主要表现为观察近处物体不清晰,这种疾病的形成原理与下面 (选填“甲”或“乙”)图相符,应配戴 (选填“凹”或“凸”)透镜,予以矫正.26.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对于近视眼患者,晶状体对光的会聚作用变 (选填“强”或“弱”),使远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 方(选填“前”或“后”).27.中国号称“小眼镜王国”,很多孩子都患有近视眼,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或“后”).这种成像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幅由 (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矫正前成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 .28.小冬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情况,通过推拉注射器,调节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即“曲率”),可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若物体较远时,恰好能使像成在光屏上;则当物体较近时,应 (选填“推”或“拉”)注射器,使水透镜的焦距变 (选填“长”或“短”),若注射器被卡住,无法改变水透镜的焦距,则给水透镜“戴上”适当度数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进行矫正,同样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29图是某老师自制的演示近视眼的模拟实验装置,图甲是当教师用手捏两块夹板时,相当于让模拟的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其折光能力变 (选填:“强”或“弱”),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选填:“之前”或“之后”),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变模糊,即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了矫正,图乙是教师在模拟的眼镜的“晶状体”前放一个合适的 透镜,便可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思维导图①成像原理1.眼睛 ②眼球结构③调节原理眼睛和眼镜2.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3.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五、效果检测1.近视镜的镜片是一个_______透镜,它和眼球中的相当于凸透镜的那部分的综合作用使得眼球这个“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变___ _了。2.人的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照相机给物体拍照,物体发出的光线经____体的作用,在人的________上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3.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透镜.doc 5.2、5.3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doc 5.4眼睛和眼镜.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