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 知识点 横向比较——中国古代史先秦1.井田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井田制 分封制基本情况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而得名。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正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正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制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城二者关系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2.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比较 商汤灭夏 武王伐纣不同点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身份 商为古老的部落 周为商朝的属国相同点 原因 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暴虐性质 奴隶主贵族反抗奴隶制国家暴政的正义斗争意义 符合人民愿望,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 春秋诸侯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春秋 诸侯争霸战争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原因 相同点 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不同点 周边少数民族的兴起 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形成七雄争霸格局时间 前770—前476年 前475—前221年参加者 春秋五霸 齐、楚、秦、燕、赵、魏、韩基本进程 ①齐桓公首霸;②晋楚争霸中原:(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③楚庄王问鼎中原;④春秋晚期,吴越争霸 ①齐魏交战中原(围魏救赵、马陵之战);②东方各国衰落,秦国无敌于天下;③秦赵长平之战——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性质 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战争 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带有封建统一战争的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同点 ①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②战争使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③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④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增强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不同点 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各国变法起了推动作用;战争更残酷、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各国修建长城,加强防御4. 公田与私田比较 井田制(公田) 春秋战国私田大量出现分配方式 奴隶集体劳动,产品完全归奴隶主所有。诸侯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剥削方式 奴隶交出全部产品 私田主人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保留一部分产品阶级关系 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公田):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 一些贵族把公田转化为私田表明 ①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③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这就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准备了条件。5. 比较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的不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目的不同 为了建立霸业 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内容不同 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 主要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耕织、军功,建立县制,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性质不同 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是奴隶制改革 废除了旧的奴隶制,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一场封建制改革不同的根本原因 奴隶制经济基础比较稳固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各种的产生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6. 比较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 百家争鸣 文艺复兴不同点 东亚 西欧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 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矛头是奴隶制残余 指向天主教会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 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相同点 都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而西欧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是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各种产生与发展都是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都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作用。中国“以人为本”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人文主义”思想秦汉1. 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统治者的统治;③结果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不同点 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 出现在封建社会,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它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 历代中央政府关于边疆与少数民族的方式与政策 秦朝 ①战争:北方反击匈奴,南方政府越族;②管辖:北方在河套设九原郡,南方设桂林、南海、象郡;③开发:移民汉朝 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实力上无力反击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后期的和亲政策是双方的要求,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②战争反击:汉武帝时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③管辖:西域都护;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④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唐朝 ①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②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骚扰,如东突厥;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都督府或都护府的设置;④实行“和亲”政策:与回纥和吐蕃的和亲;⑤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元朝 ①主要的行省:东北的辽阳行省、北方的岭北行省、西南的云南行省以及对琉球的管辖等;②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清朝 ①平定边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②采用册封宗教首领和派驻中央官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③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④平定“三藩之乱”;⑤清军进驻台湾,并设台湾府;⑥坚决反击外来侵略:康熙帝两次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3. 秦朝的郡县制与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比较 秦朝的郡县制 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目的 巩固统一 分封同姓王,是从确保刘家天下考虑的结果 地方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伺候为历代王朝沿用 “七国之乱”证明封国制削弱了中央集权,也不利于“家天下”。伺候历代王朝吸取汉初教训,再也没有实行封国制相同 都继承了夏、商、周奴隶制“天下为家”的传统 4.秦亡汉盛原因的比较 秦 西汉时间 仅存在15年 存在20O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从两个王朝建立看 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进行改造这个环节 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巨大从统治政策看 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初年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国家进行工程看 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 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其他 在对待亡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