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 教案

资源简介

4.18《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4.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道理。
学习重点: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2.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铁杵成针》。二、教授新知
1.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杵字虽然不是本课的生字,但它是一个翘舌音,比较难读,来一起读:杵。铁杵就是用来舂米和捣衣的铁棒。出示铁杵图片。一起读课题。
2.介绍出处同学们《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原文你读过吗?请大家阅读课本 77页的注释①,借助注释你就了解到它出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借助注释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过渡语:我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正确读写生字。
第一学程学习任务:正确读写生字。通过导学单,你应该发现了本课的生字比较少,共两个字。出示“逢、卒”,这两个字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这两个字不但要会读还要会写,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这两个字,先别着急写,调整好握笔姿势和坐姿,调整好了吗?开始写吧。
通过尝试书写,你发现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指名答。评价语:你的提醒很有重要,请大家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的确,有的同学在书写时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你的提醒很有价值。大家看老师来范写,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师一起书空,先来写“卒”字,独体字要注意穿插结构,注意第二横最长,竖不上插两人中间。再来写逢字,注意被包围部分的撇和捺都不要写得太长,最后一笔走之的平捺要写得舒展:捺脚要平,平捺略长,托住被包部分。看了老师的范写之后,请你带着思考再来写这两个字,相信你一定有所进步。大家写完了吗?请同桌互换,按导学单上的评价要求,互做评价。对照大屏幕,看看他写的写正确吗?正确得一星,如果他还写得很端正,再得一星,如果卷面整洁没有涂抹,还可以得一星。评价完了吗?得三星的同学请举手,都是书写小能手,了不起!没有得三星的同学,课下多练习,一定会有进步。
总结:书写汉字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恒心,有毅力,久而久之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过渡语: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 77页,反复大声朗读课文。调整好读书姿势,开始读书吧。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第一步:
自学反复大声朗读课文,先读准字音,再尝试读出节奏。
时间:5分钟
过渡语:好时间到,下面我们进入互学环节。
第二步:互学
1.小组长主持,小组内按顺序轮流读,其他同学纠正错音,共同研究停顿与节奏。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朗读。
第三步:展学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朗读。(上台读)3-4个小组展示评价: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读文言文能读准字音,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很了不起!
总结:读好了停顿,就读出了节奏,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正确理解课文。大家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对课文深入理解之后,也来读一读,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停顿和节奏。出示停顿,配乐读。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下面请你参考老师的范读,再次研究和调整你的节奏。再来练习读一读。谁想来展示?指名配乐读。1-2名评价语:有节奏,有味道,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每读一遍,都会加深你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相信你对《铁杵成针》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第三学程学习任务: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学法指导
第一步:互学
1.小组长主持,在小组内按顺序轮流说说你对每个句子的理解。
2.组长合理分配任务,为展学做准备。
第二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并进行评价。小组展示,每人一句,先读再理解意思。(2-3组上台展示)第一组展示完后,质疑你是怎样理解弃字的。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放弃)
总结:用组词的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预设:①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磨针溪在象耳山的脚下。②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世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③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在那里磨一根铁棒。④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于是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跟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完成学业。同学们,我们有了较深的理解之后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配乐)同学们,此时文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也一定走进了你的内心。请谈谈你的想法。
总结: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板书:持之以恒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有铁杵成针的意志。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文言文的方法:不厌其烦的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理解。还知道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不懂的地方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还可以利用已知生活经验来理解。我们读着、理解着,这些经典就印在心上了。
8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文言文,想不想读一读?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文言文《孔融让梨》。
第四学程学习任务:
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学文言文《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辄];总是,就。[引]:拿[发当]:理当,应当。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理解文意。
第二步:展学个人展示读文言文,说说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预设: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当拿小的。总结:老师很欣慰,这么短的时间就读懂了这篇文言文,真了不起。更让老师欣喜的是,在这节课你学会了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希望大家课后能阅读更多的文言文,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录古人言谈轶事的小说,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文言文小故事,课后请大家找来读一读。
课后作业:回家后把《铁杵成针》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持之以恒
《铁杵成针》测评练习
一、读拼音写生字。
zú féng
二、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例:胤恭勤不倦(疲倦)。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四、《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课后反思
《铁杵成针》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它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很简短,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佳作。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把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很大,而学生平时对文言文接触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很不容易。因此,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范读引领、自由读、按照节奏读、互读、指名读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重难点。
二、理清故事的脉络。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每个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依据学困生的难点句进行释疑,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新方法--扩词法。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就容易多了。这也是提高孩子们理解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 拓展阅读。文言文语句极其凝练,借助注释、单字扩词、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等方法理解文章,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设计了自学文言文的环节,用本课学习的读文言文的方法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习《孔融让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蕴含的道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自然生成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给学生自学,互学,展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方法更重要。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并力争让这些知识在课堂中能够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课堂中依然有“掉队”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少、动脑少,不专心,也不用心。导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改进措施: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何帮助不踏实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不断去学习,备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尤其是不踏实学生的学习困惑。讲课的同时多注意他们的参与度,不能只围着成绩好的孩子转,要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我多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专著,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去努力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