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 素材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练习题
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必修上册文言文中常见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识记并理解必修上册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能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识记并理解必修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 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酒属客。 (属:同“嘱”,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词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 今: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器具; 今: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 今:知识、学问渊博。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爪子和牙齿; 今:党羽、帮凶。
5.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 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藏身; 今:托付。
7.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8.吾从而师之古:从,“跟从”;“而”,连词;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9.今之众人古:一般人; 今:大家,很多人。
10.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12. 白露横江。 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
13. 凌万顷之茫然古: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4.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一种竞技方式。
15.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东:向东
2.名词作动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②吾师道也 师:学习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④下江陵 下:攻占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孔子师郯子 师,以……为师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侣、以……为友
4.数词活用
①用心一也 一,数词,专一 ②四望如一 一,数词作名词,一体
5.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 曲,弯曲的弧度
②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③吾未见其明也,明,高明的地方
6.形容词作动词
①正襟危坐 正,整理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显出白色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②始指异之 异,以…为异
③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
8.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②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与物也。 ②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省略句
①輮以(之)为轮。 ②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④吾从(之)而师之。
3.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善假于物也。 ④而耻学于师。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学于余。
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相与枕藉乎舟中。
(2)定语后置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客有吹洞箫者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为其然也?
③而今安在哉? ④而又何羡乎?
(4)谓语前置句
①渺渺兮予怀。
(五)重点句翻译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天资并不是(与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
5.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6.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与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师说》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
译: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贵低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懂得句子停顿,有的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由于这个原因吧?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8.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不受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的拘束,向我学习。
《赤壁赋》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照歌的曲调伴奏。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译:我不禁感到凄怆,整衣端坐,问客人说:“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译:正当他攻破荆州,占领江陵,沿着长江向东进发的时候。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是一世的英豪,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上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朋友。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1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译: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登泰山记》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同上)   
余: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限: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3.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 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6.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有: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 碧霞元君祠(同上)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日子,名词)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3.居十日(过)   
4.居庙堂之高(处在)   
5.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6.其居仅仅足(住所)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有人)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3.初极狭,裁通人(非常)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最困苦的地步)  
 5.南极潇湘(望尽)   
6.屋极有窗以达气(顶点)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审察)   
3.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力,目光)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判罪)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座位)
4.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头、开端)
《登泰山记》重点句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4、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6、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7、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8、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9、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10、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1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1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1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1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道上有迷雾,地上有冰,石级几乎上不去。
15、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府,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16、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17、大风扬积雪击面。
大风卷起积雪打着脸。
1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亭子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1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天边的云现成一条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红光,摇荡地托着。
20、或曰,此东海也。
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2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22、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
23、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石刻上的字都已磨灭或缺失。
24、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那些僻远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
2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山上石头很多,土少;石头呈青黑色,多是平的和方的,很少有圆的。
26、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杂树少,松树多,都长在石头缝里,树顶平平的。
27、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山上到处都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
28、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靠近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积雪深到人的膝盖。
29、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