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教材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教案教学设计[名师说课]统编教材一至六年级的单元习作安排中,除了五年级有一个《漫画的启示》,看图写话的内容就只有三下第二单元的这一篇。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明确习作任务,第二部分对如何观察图画和怎么写进行了指导。第三部分对写后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基于在过程推进中教写作,在生生互动中生成资源的出发点,对以图画内容为情境的本节习作教学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2.用上“看到+想到”的方法,把图上的内容写清楚;3.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根据评改量表和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在过程推进中教写作,在生生互动中生成资源的出发点,对以图画内容为情境的习作教学。本课的教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分一分,观察有序。在这一板块中,通过给画面分组让学生理清观察的顺序,写作的顺序,这也是对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落实。入课后,先让学生随意观察图上都有什么,想想看图写话从哪开始说起?同学发言一一列举画面信息,过多的碎片信息激发了学生寻找方法的热情;接着让学生给画面中的内容分分组,并说说分组的依据。在分组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朝有序这个方向去思考。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高到低这些顺序在分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升发出来。第二板块:练一练,习写有法。分组结束后,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画面。这是一个从点向面的学习推进过程,在过程中习得方法,尝试练习,再现了一个攒字成句,集句成段的教写作的过程。首先,从画面中直接可见的人物动作开始观察,从能表现这些动作的动词打开习作入口。由词到句,同伴互为表达经验的提供者,促进者,在习作的最初,降低了写的难度,为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会写;学生练习写完人物的动作,接着,想象画面中人物的语言,结合画面的观察和自己放风筝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再把“动作+语言”进行整合,用一段话写出画面内容;最后结合学生的写作生成,整理出此次看图写话的方法。用“看到+想到”的方向思考,完成其它两组画面内容。第三板块:理一理,构思成篇。三组主要画面完成后,给出一个构思图表做为学习支架,让学生组织整篇习作的材料,包括开头结尾、正文详略安排和写作顺序,直观形象地梳理全文结构。第四板块:评一评,改写好文。给出评价标准表,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发现问题,再次修改习作,最后分享修改经验,这一过程不仅让学习要点落到实处,同时也把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创意表达在分享中传播,成为课堂延伸出来的可以生生共享的学习资源。[课堂回放]第一板块:分一分,观察有序师:亲爱的同学们,还记得背过的这些小诗吗?师出示:“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这些内容都和什么有关啊?生:都是写“放风筝”的事情。师:今天我们习作的内容也是“放风筝”。请同学打开语文书28页,认真读一读习作要求。师:读了习作要求后,大家知道了观察图画时,要带着哪两个问题?生:1.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2.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生:习作要求还告诉我们,向大家介绍这幅图画时,要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清楚。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幅图吧,(示图)先看看图上都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生:有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生:天空中有许多风筝,有一些小朋友在放风筝。生:有三个小孩在草地上放风筝。师:只有三个小孩子放风筝吗?生:应该说是一些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生:大人、小孩算在一起,总共有六个人在放风筝。生:在公园的草地上,有许多人在放风筝,一个个风筝飞在蓝蓝的天空中,好像天空之城。师:说得真好。画面中有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风筝,我们得从哪儿开始说起,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呢?生:我想从最前面的小女孩开始说起。生:我要先说小女孩,再说小男孩,最后说远处的小男孩。生:我先说近处的,再说远处的。生:我先说前面穿绿色毛衣的小男孩,然后再说和他一起合作的小男孩,接着说旁边的小女孩,最后说远处的一家三口。最后我还想说说天空中的风筝。师:听出来了,要说的内容很多,也有很多种说法。为了能把这么多内容说得更清楚,我们先把图画中的内容分分组,再来想想先说哪一组,后说哪一组,分组之后,内容就变成一块一块的了,说起来会清晰一些。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在语文书上圈一圈,分一分,再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分?师:现在找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你对画面内容进行分组的情况。生:我分两个组。第一个组是前面的小男孩、小女孩,还有合作的另一个小男孩。第二个组的后面的一家三口。分组的理由是近处的一组,远处的一组。生:我也分两组,是两大组。天空中的风筝一大组,地面上的人是另一大组,分组的理由是高处一组,低处一组。地面上的人还可以再分成两小组,远处的一家三口一小组和近处的小女孩和两个小男孩是一小组。生:我只把人物进行了分组,更简单些。前面两个一起合作放风筝的小男孩是一组,他们旁边的小女孩可以单独一组,后面的一家三口是一组。我是按看画面时从前到后的顺序分组的。第二板块:练一练,习写有法师:我们就一起先从画面中的人物看起,像刚刚这位同学分的这样,按照画面由前到后的观察顺序,全体同学共同来看一组人物。(出示图画)就看离得最近的这两个合作放风筝的男孩,观察之前我们先给他们起一下名字吧!生:前面穿绿色衣服的小男孩叫“小艺”,后面穿紫色衣服的小男孩就叫“皓皓”吧。师:好啊,我们先一起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动作,你能说出几个表示他们动作的词语吗?(生边说,师边板书)生:表示小艺动作的词语有跑、拉生:还有回头、攥着生:还有身体前倾、拽生:表示皓皓动作的词语有:举起、松开生:还有身体往后仰、抛向空中师:用上同学们提供的动词,把小艺和皓皓的动作连起来说一说?生:小艺拿着线站在前面,准备起跑,皓皓用手托举着风筝,然后使劲地要将风筝抛向空中。生:小艺一手拿着线轴,一手拉着风筝线往前跑,边跑还边回头看。皓皓把风筝高高举过头顶正要往上抛。师:两个小朋友的动作,同学们一个说得比一个细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说些什么呢?结合图上的内容,还有你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想一想。生:小艺会说“拿稳啦!”,浩浩会说“发射!”生:小艺会说“皓皓,快松手,快让风筝飞上天吧!”,皓皓会说“飞吧,飞吧”。生:小艺会说“有风了。”,皓皓会说“快松手!”生:小艺会说“看,有风了,我要开始跑了!”,皓皓会说“我松手啦,一,二,三,开始跑吧!”师:结合刚刚同学说的,现在大家把看到的小艺和皓皓放风筝时的动作,还有想到的,他们放风筝时可能说的话,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写写这一组人物,写在工作纸的正文处。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片断。生:开始放风筝了!小艺说:“有大风了,我要准备跑了。”小艺拉着风筝线往前跑,边跑边回头大喊:“皓皓,我数到1你就把风筝抛起来!”“3,2,1”“发射!”皓皓把风筝高高地抛向天空,小艺继续拉着风筝往前跑,皓皓在后面追着。风筝飞起来了,他们高兴地欢呼:“耶!成功了,风筝飞起来了!”师:生动地描写了两个小男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得非常好。生:一个小男孩抓着线和线轴跑了起来,另外一个小男孩则拿着燕子风筝的翅膀底部准备投向天空。生:这位同学只写了画面中两个小男孩的动作,没写他们可能说什么,只写看到的,没写想到的,要再加一加。生:小艺拿着线站在前面,随时准备起跑,皓皓用手托举着风筝,然后使劲地将风筝抛向空中。小艺像一匹脱了僵的野马逆风奔跑,风筝终于晃晃悠悠地飞了起来,还越飞越高,他们开心地欢呼着。生:起飞准备开始,我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马上接近目的地了,我手上紧紧地攥着绳子,用尽全力喊了一声:“小潘,放!”燕子跟着我跑了起来,我又跑了一会儿,看着风筝渐渐地飞高,这才收住脚。我们的风筝借助风的力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师:谁来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片断。生:我发现同学们不仅写了这两个小男孩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想象了风筝飞上天空后的情景。师:想象的空间更大了一些,不仅想到了他们可能说什么,还把画面内容往后想了一点点,就是风筝放起来,飞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非常棒,看图写画时,要把看到的加上想到的内容写出来。想到的内容除了人物可能说了什么,还可以再把事情往后想一点点,记住只是一点点。生:我还发现后面一个同学的片断,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把自己当成画面中的一个小男孩,就像是自己在放风筝,听起来很有真实感。师:你发现得非常好,是啊,大家在写的时候,可以给两个小男孩起个名字,还可以用第一人称,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小男孩,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师:听了同学的片断和点评,你一定学习到了很多,再把自己的片断修改一下。师:用上“看到+想到”结合的写法。写写小女孩这幅图,这幅图在分组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它和两个小男孩那幅图放在一组,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同学们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小女孩的动作、神态,还有你想到的人物的语言写下来。还可以借鉴上个片断中,同学们采用的“再把画面内容往后想一点点”的写法,把画面写得更丰富,更生动。生:有一个小女孩,笑眯眯地抱着自己心爱的蝴蝶风筝,她可能还不会放风筝,所以这个小女孩好奇地看着旁边两个小男孩是如何放风筝的。师:写了在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生:“哇,你们好厉害呀!”甜甜的声音从耳旁传来:“你们能不能帮我放风筝呀?”一旁拿着蝴蝶风筝穿着粉色裙子小女孩问。“可以呀 ,我们一起来放风筝吧。”皓皓说。师:有看到的,也有想到的。看到的是小女孩的动作和衣着,想到的是小女孩说的话。生:这时候,我才发现,一位手拿彩色蝴蝶风筝的小女孩一直跟着我们,“你们风筝飞起来了,你们有帮我一个忙吗,让我的风筝也飞起来!”女孩一边笑着,一边看着自己手里的蝴蝶风筝。她的风筝很漂亮,上面点缀着色彩斑斓的花纹。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的风筝也飞上天了,她那彩色的蝴蝶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好像在说,我要飞的很高,我要冲破白云。师:这个描写更丰富更生动了,还把画面内容“往后想了一点点”。师:用上“看到+想到”结合的写法,再来写写一家三口这幅图。生:远处,一家三口也来放风筝,爸爸妈妈在看远方,孩子拽着风筝线,在看着天空中的彩虹风筝。风很大,小男孩用力地拉着,身子向后倾斜,好像马上要摔倒了。生:“爸爸妈妈快看,我们的风筝飞得好高了。”不远处有位拽着风筝线的小男孩奶声奶气地说。师:这组人物呈现给我们的是远景是背影,李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采用的是简略描写的处理方式。第三板块:理一理,构思成篇师:图上的三组人物都写完了,也就完成了正文部分,再加上开头结尾,全篇文章就写完了。现在我们要借助构思图表组织一下整篇文章的结构。想想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同时安排好习作的顺序,处理好文章的详略。(出示构思图表)生:尝试填写构思图表。师:请汇报一下构思图表的内容。生:我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先简略写写远处的一家三口,再详细写写近处的三个人物。师:开头结尾是怎样安排的?生:我是这样安排整篇文章,开头先写写时间,人物,还有从画面上能观察到的环境;在正文部分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先写两个小男孩,然后写小女孩,最后写一家三口;结尾我会写写天空中的景象,写写感受。师:出示“构思图表举例”,根据例子提示,修改一下自己的构思图表。师:说说你修改了原构思图表的哪些地方?生:我丰富了一下开头和结尾,我在开头,先描写了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结尾是想象式的,写孩子们累了,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风筝。生:我修改了正文部分的安排,我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自己当成图画中的小女孩,所以我打算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把小女孩这个人物再详细描写一下,略写两个合作放风筝的小男孩和远处的一家三口。师:按照构思图表的安排,先在工作纸上写写开头。如有困难,可参照老师提供的开头示例进行修改。师:写完开头,请大家按照构思图表的安排,调整修改正文部分的几组人物描写。师:调整完正文部分,请按构思图表的安排在工作纸上完成结尾部分。完成之后请同学汇报。生:公园草坪上的人络绎不绝,天空中飞翔的风筝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好看极了,有老鹰风筝,金鱼风筝,蝴蝶风筝,三角彩虹风,还有吸引很多人目光的巨大蜈蚣风筝,盘旋在空中,让人赞叹不已。美丽的风筝把蓝天点缀成了一幅多彩的图画。生:在结尾部分,写了天空中的其它风筝,这也是画面重要的一部分。生:天上的风筝和地上的小朋友热热闹闹的嬉戏,嘻嘻哈哈,说说笑笑。一切都那么美好,这里是孩子们幸福的乐园,也是梦想的天堂。师:这位同学在结尾处写了自己的感受,从正文中“部分”描写回到“整体”。生:看着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突然也想变成一只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尽情的嬉戏玩耍……生:想象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师:听了同学的汇报之后,再来修改调整丰富一下自己的结尾部分吧。 第四板块:评一评,改写好文师:文章全文写完之后,认真读一读,对照评价标准表进行自评和修改。然后再与同学互相评价,同学说出评价的建议后,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师:汇报一下自己做了修改的部分。生:我删除了一些“想到的”部分,原来的文章想象的内容离画面太远,有些天马行空,比较啰嗦,没有做到老师说的只是“往后想一点点”。生:我原来的文章没有写好开头,进入的有些突然,观察画面内容,我增加了对天空和草地这些环境描写。生:我增加了对天空中风筝的描写,没有放到开头也没放到结尾,而是正文的一部分。师:同学们修改得非常用心,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与发现,比如有的同学往前想了一点,在写两个合作放风筝的小男孩这组人物时,想到前面一次他们没有试飞成功,画面上是第二次试飞。还有的同学把自己当成图中的一个人物,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进行了合理想象,非常有创意,记得把你的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给自己带来成就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