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作业15 自相矛盾课后作业(一)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一、看拼音,写词语。máo dùn róng yù wú guó二、按要求完成。1.比一比,选词填空。【矛 茅】( )草 ( )盾 ( )头【弗 拂 佛】吹( ) 仿( ) ( )许【吾 梧 悟】( )桐 醒( ) ( )身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誉之曰 ( )(2)物莫能陷也 ( )(3)以子之矛( )(4)不可同世而立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其人弗能应也。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自相矛盾”的意思是 ,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从这则寓言中,我明白了 的道理。3、 将下列读音的汉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xiàn】范例:大千世界里,充满着各种诱人的(陷阱)。1.写文章时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 ),要让自己的想象驰骋于广阔的天地之间。2.天上是不会掉( )的,梦想要靠努力来实现。3.我非常( )他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参加交流活动。【能力提升】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夫:A.丈夫,跟“妻”“妇”相对;B.成年男子的通称;C.读作fu,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我的姐夫是一名医生。(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立:A.竖着,竖起来;B.做出,定出;C.存在,生存;D.站。4.他的话让我坐立不安。( )5.爸爸把梯子立起来。( )6.小明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乐高工程师。( )7.不可同世而立。( )【综合运用】五、故事拓展。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一)1、矛盾 荣誉 吾国二、1.茅 矛 矛 拂 佛 弗 梧 悟 吾2.(1)夸耀 (2)刺破 (3)你 (4)存在3.(1)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物品能刺破它。(2)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3)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4.比喻自己说话前后抵触 无懈可击 《韩非子·难一》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三、1.限制 2.馅饼 3.羡慕四、1.B 2.A 3.C 4.D 5.A 6.B 7.C五、略。第 2 页 共 4 页15 自相矛盾课后作业(二)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楚人有鬻( )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鬻: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弗: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的原因是什么?【能力提升】三、按要求完成。1.以下名言中,与本文蕴含的道理相似的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C.谨于言而慎于行。D.誉人不增其美。2.生活中有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请说一说。写一写。【综合运用】四、课外阅读。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注释】①季梁:魏国人。②中道:半路。③反:通假字,同“返”,返回。④焦:皱褶。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⑥去:弹下(身上的灰)。⑦大行:即今太行山,在河北、山西交界处。⑧方:正在,时间副词。⑨驾:车。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曰:“吾用多。”(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二)一、yù dùn yù wú xiàn fú二、1.卖 用 不 的2.因为他说的话自相矛盾。三、1.C2.略。四、1.(1)他对我说:“我的路费多。”(2)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2.他的马跑得快,他的盘缠很足,他的车夫技术好。3.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15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教案一、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文言文,体裁为寓言故事。教师要注意借助不同形式,如朗读、表演等来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并做到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二、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抓住人物对话内容,感悟寓意。2.能联系生活实际,古今义比较,叙述故事情节。体会文言文的特点。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法导读,读懂理解故事的含义。抓住人物言行描写的语句,体会寓意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背诵课文。能结合阅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感受。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复述1.回顾课文:商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第一次夸口: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第二次夸口: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旁观者: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商人反应:其人弗能应也。总结: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提示:(1)串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结果)(2)用自己的话替楚人夸夸矛和盾(3)注意语气、表情(4)把握人物心理变化(二)互动探究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1)翻译原文。(2)思考:楚人两次夸口,他心里想的是什么?(3)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1)如果你是围观者,你会怎么想?怎么说?(2)什么情况下需要有质疑精神?(3)理解“何如”与“如何”。(4)翻译原文。(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结果?3.其人弗能应也。(1)翻译原文。(2)探讨交流:楚人无法回答的原因是什么?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翻译原文,揭示道理。(2)讨论交流:联系生活,理解寓意。讽刺人们自作聪明、不实事求是的做法。(三)联系生活1.联系生活思考:(1)文中楚人自相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2)你有过自相矛盾的经历吗?说说给你带来了什么后果?2.交流: 对于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应如何解决?3.总结启发:说话、办事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世人皆知,可“自相矛盾”的事情却随处可见。如果每个人说话、做事都能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三思”而行,相信“自相矛盾”的事就会少很多。(四)思维拓展互动交流:如果这个楚国人吸取教训,他应该怎样卖矛和盾才是最佳做法呢?请你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你所创想的故事。(五)课堂小结1.《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2.寓意: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个道理。3.我的收获:(1)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3)我知道的道理。(六)随堂小测1.联系课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1)誉之曰:(2)物莫能陷也:(七)板书设计(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拓展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第 4 页15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学案班级: 姓名: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阅读理解,抓住人物对话内容,感悟寓意。2.能联系生活实际,古今义比较,叙述故事情节。体会文言文的特点。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学法导读,读懂理解故事的含义。抓住人物言行描写的语句,体会寓意的特点和作用。【学习难点】熟读成诵,背诵课文。能结合阅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感受。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介绍一个寓言故事。【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写出整个故事。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巩固知识】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旁观者对于商人夸下海口的反应是:。如果你是围观者,你会说2.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结果?3.楚人无法回答的原因是什么?4.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5.揭示本篇寓言故事的道理的句子是讽刺了 。6.对于生活中的“自相矛盾”应该如何解决?7.如果这个楚国人吸取教训,他应该怎样卖矛和盾才是最佳做法呢?请你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你所创想的故事。四、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略。【自主学习】语言流畅,符合原文即可。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巩固知识】说话、办事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世人皆知,可“自相矛盾”的事情却随处可见。【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这个人一定是在吹牛,看来他的东西买不得。”2.矛和盾都会坏掉。3.因为他的话自相矛盾了。4.“我要是说我的矛能破我的盾,我的盾能抵挡我的矛,这不就和我之前说的不一样了吗?这样大家一下就知道我在吹牛了,现在怎么办呢?”5.“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人们自作聪明、不实事求是的做法6.承认错误,尽力改正,脚踏实地地做事。7.略。第 2 页15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教案一、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文言文,体裁为寓言故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学生自主阅读理清层次,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相互交流故事寓意,从而受到启发。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自相矛盾》,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2.自主识记生字词,掌握多音字“夫”。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借助注释,整体把握寓言故事,能简要叙述故事情节。【教学难点】自主识字,正确朗读,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话题引入。出示图片,看图猜寓言故事。点明寓言故事的特点:寓言故事是历史的积淀,含义深远。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寓言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积累知识。2.揭示课题。(1)课文《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难一》,作者是韩非。(2)介绍矛、盾:矛是兵器,长矛,盾是兵器,盾牌。(3)回答本篇课文的人物、事件、阅读方法。(4)走近作者:韩非(5)介绍文学常识:文言文(二)新课初知1.检查预习:(1)文中生字新词,古今义对比。(2)文中主要人物?讲了什么故事?(3)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2.学法提示:(1)借助工具,理解古文。(2)读懂情节,掌握语气。(3)熟读成诵,知识积累。(4)领悟道理,迁移运用。3.指导朗读。(1)朗读提示:①速度放慢 ②停顿得当 ③不同句式语气不同(2)学生互读,正音。(三)字词积累1.多音字运用:夫(1)fū:成年男子的通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丈夫、渔夫)(2)f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人称代词,他。例:①夫战,勇气也。②使夫往而学焉。③人定胜天,信夫。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重点字词指导。(1)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上下结构,部首:矛。注意书写时有一点、一撇,与“予、茅”形近字辨析。(2)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半包围结构,部首: 。注意与“质、眉、循”形近字辨析。(3)誉:上下结构,部首:言。注意第5、6笔是撇和捺,不是点。与形近字“誊、益、举”辨析。(4)吾:上下结构,部首:口。字义:文言文代词,我,我的。与形近字“语、悟”辨析。3.积累词语的古今意思。者:古义:代词,指……的人。现代词语:幸存者之:古义:1.代词。2.的。现代词语:朋友之间莫:古义:没有什么。现代词语:莫非 莫名其妙或:古义:有的。现代词语:或者立:古义:存在现代词语:站立曰:古义:1.说。2.叫做。吾:古义:我(四)再读课文1.自主学习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内容。注释:【鬻】卖。 【陷】刺破。 【或】有的人。【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联系上下文,串联故事。(1)楚国商人:楚人有_______者。(2)夸口推销:吾盾________,吾矛________。(3)遭遇质疑:子之矛陷子之盾(4)张口结舌:弗能应也。(5)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入境朗读。分角色表演:A.商人 B.质疑者 C.旁白(1)分工合作。(2)抓住故事情节。(3)把握人物语气,体会人物心理。(五)课堂总结1.故事梗概:《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说话前后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2.我的收获。(1)我积累了文言文词句________。(2)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后来“矛盾”连用,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3)寓言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以小见大。(六)随堂小测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楚人有鬻( )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新词。练习背诵。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第 5 页15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学案班级: 姓名: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自相矛盾》,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2.自主识记生字词,掌握多音字“夫”。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指导朗读,借助注释,整体把握寓言故事,能简要叙述故事情节。【学习难点】自主识字,正确朗读,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的体裁是寓言故事的?【自主学习】1.课题:2.体裁:文体:3.作者:作品: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 ) ( ) ( ) ( )2.解释下列字词。鬻: 陷:或: 夫:【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形近字组词。语( ) 悟( )矛( ) 予( ) 茅( )质( )眉( )循( )盾( )誉( )誊( )益( )举( )2.解释词语的古义,并说说现代的词语。者:古义: 现代词语:之:古义: 现代词语:莫:古义: 现代词语:或:古义: 现代词语:立:古义: 现代词语:曰:古义:吾:古义:3.联系课文,用课文原句完成下列填空。(1)楚国商人:(2)夸口推销:(3)遭遇质疑:(4)张口结舌:(5)结论:【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选字组词。矛 茅 ( )草 ( )盾 ( )头陷 馅 ( )害 露( ) 沦( )吾 悟 捂 ( )住 ( )身 省( )弗 拂 佛 ( )许 仿( ) 吹( )2.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楚人 卖鬻 称赞誉 楚国人陷 锋利利 刺破以 回答弗 用应 不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1)借助注释 (2)借助插图 (3)联系上下文(4)查找工具书 (5)询问老师2.《守株待兔》《孟母三迁》《揠苗助长》【自主学习】1.课题:《自相矛盾》2.体裁:寓言故事 文体:文言文3.作者:韩非 作品:《孤愤》《说难》《显学》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略。2.鬻:卖。 陷:刺破。 或:有的人。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语(语文) 悟(悟性)矛(矛盾) 予(给予) 茅(茅塞顿开)质(质问)眉(眉毛)循(循循善诱)盾(盾牌)誉(荣誉)誊(誊写)益(益处)举(举动)2.者:古义:代词,指……的人。现代词语:幸存者之:古义:1.代词。2.的。 现代词语:朋友之间莫:古义:没有什么。 现代词语:莫非 莫名其妙或:古义:有的。 现代词语:或者立:古义:存在 现代词语:站立曰:古义:1.说。2.叫做。吾:古义:我3.(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无物不陷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弗能应也。(5)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茅)草 (矛)盾 (矛)头(陷)害 露(馅) 沦(陷)(捂)住 (吾)身 省(悟)(弗)许 仿(佛) 吹(拂)2.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 陷:刺破。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第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自相矛盾》 作业1.doc 《自相矛盾》 作业2 (2).doc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学案.doc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教案.doc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学案.doc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