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知识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知识复习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
【文学常识】
(一)作者资料。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一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文题解读
“最苦与最乐”点出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
“苦”与“乐”本已令人好奇,再加上一个“最”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思想深刻,格调高雅。
(三)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重点字词】
拼音
揽(lǎn) 失(shī)意(yì) 达(dá)观(guān) 契(qì)约(yuē) 监(jiān)督(dū) 排(pái)解(jiě) 循(xún)环(huán) 如(rú)释(shì)重(zhòng)负(fù) 海(hǎi)阔(kuò)天(tiān)空(kōng) 悲(bēi)天(tiān)悯(mǐn)人(rén)
词语解释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文章主旨】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思维导图】
【写作特色】
(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用了一组排比、设问句,给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事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然后进一步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仼。作者多方面、多角度地摆事实、讲道理,把道理阐述得清楚明白,论述严密结构严谨,文章脉络清晰口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
本文所论述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论述起来自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凝重的风格。语言的轻灵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式、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感叹句,有肯定句,有否定包。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记叙,有抒情。
【内容理解】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5. 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同步阅读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方式提出观点的?


8.选文第②段中说的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选文第④段多处引用古语、俗语和古人的名言,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7.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设问方式。
8.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9.示例:引用古语“如释重负”(或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或孔子的话“无入而不自得”),充当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同步阅读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6.“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7.选段的中心句是: 。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
8.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9.“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10.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课内品读
6.D
7.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8.解析 本题要求找出一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文字,并分析它的作用。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文中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的文字很多。
参考答案 如:“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运用对比论证,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
9.尽责任之后的快乐。(意近理通即可)
10.略(言之成理即可)
【类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想到就做
罗 兰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该做的事,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立刻去做,时间一过,就把它忘了。
其原因,有时是忙,有时是懒。一个事务繁忙的人,想到某一件事该做,但他当时没有时间,于是想:“等一下再说吧!”但等一下之后,为其他事务分神,就把这件事忘了。
有些人虽然不忙,可是,他喜欢拖延。该做的事虽然想到,却懒得立刻着手去做,心想:“等一下再做吧!”可是,等一下之后,他就忘了。或者已是时过境迁,失去当做的时机了。
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
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随时都有新的成绩:问题随手解决,事务即刻办妥。这种爽利的感觉,会使你觉得生活充实,而心情爽快。
遇事拖延的习惯,不但耽误了工作,而且在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种负担。事情未能随到随做,随做随了,却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敢忘,实在比多做事情更加疲劳。做事有始无终,也会使自己心情上有负债之感。
①无论大小事,既经开始,就应勇往直前地把它做完。②我国传统规矩,家庭教子弟写字,无论有什么事打扰,也不准把一个字只写一半。③即使这个字写错了,准备涂掉重写,也要把字写完再涂。④在日常小事上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轻易地半途而废。
假如你有未完成的作业,未缝完的衣服,未写成的稿子,等等,希望你肯把它们找出来整理一下,安心去把它们完成。相信完成之后,你会觉得非常快乐。当它们未完成时不过是些废物,而你只要再付出一半或十分之二三的心力,把它们完成之后,它们却变为漂亮的成品和可观的成绩,那种意料之外的成功,更会令你惊奇。
有些事,并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不想做。只要我们肯再多付出一份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有许多未曾使用的潜在的本领。
也有些人在面临一项新的工作时,会为它的繁重与困难而心情紧张、沉重、不安。这些人大多是较为拘谨而责任感又重的人。消除这种紧张、沉重与不安的办法,只有立刻着手去做这件事。当开始工作后,他会很意外地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困难,而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想到就做”不是一件难事,它只是需要明快、果决与信心。但是,一件事情既经开始之后,是否能够有始有终,则要看是否有毅力与恒心。许多事往往在一开始时,凭一股冲动做了一阵,然后就渐渐觉得厌倦;加之任何工作都难免遭遇一点困难或外力的干扰,这时不但兴趣消失,信心也没有了。很多工作都因此而中途停顿。而只有那些能克服中途障碍的才是成功的人。
开始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明决与热忱;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恒心与毅力。缺少热忱,工作无法启动。只有热忱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不能完成。
(选自《罗兰小语全本·成功的两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
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它是怎么提出来的
12.“这正是教人不忽视任何小事的最好的起点”这句话是从第7段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该放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13.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有何意义
14.结合全文,具体说说如何才能克服遇事拖延的毛病。
答案:
11.本文的论点是“想到就做”。因为忙碌、懒惰和拖延,我们有许多事想做而未能做,作者正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想到就做”的观点。
12.C 解析 做本题,仔细阅读题干要求,从“这正是”可知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这”指我国家庭教子弟写字的传统规矩,可见,这句话应放在③④之间。
13.①它能使我们生活充实,心情爽快;②它能卸掉我们精神上的负担,免去负债之感;③它让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终,而不是半途而废;④它能让我们获得成功的体验;⑤它能激发我们未曾使用的潜在本领;⑥它能消除紧张、沉重与不安的心理,从而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14.①要在日常小事上努力做到有始有终;②要善于对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整理,做到有主有次,有先有后;③对待新工作,要不畏繁难,克服紧张、沉重和不安的心理;④工作开始时,要做到明快、果决,充满信心;⑤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恒心、毅力和坚持精神。
【类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一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________。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由此可见,②________。
担当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10.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君子的担当。
B.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1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忧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文章首先提出观点“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然后具体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最后总结道:“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由此可知,本文是围绕“培养担当精神”来写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A项不是完整的句子,未表明任何观点,可排除;B项围绕“君子”来谈,与文章不符;C项谈的是担当的重要性,过于片面。
11.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论据的能力。【甲】对应第三段,围绕“担当是一种责任,身处困境仍依靠责任感克服困难”来选择。由①句中的“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创作出《史记》 ”可知司马迁强烈的责任感。【乙】对应第五段,围绕“担当是一种境界,心怀天下的境界”来选择。③句中杜甫境遇困苦依然心忧天下,符合心怀天下的境界。
12.①担当是一种勇气 ②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拥有了勇气,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