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知识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知识复习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驿路梨花》思维导图、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
【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文题解读
课文《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来自陆游诗歌的标题,增添了文化韵味。
【重点字词】
拼音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yì)路(lù) 迷(mí)茫(máng) 陡(dǒu)峭(qiào) 露(lù)宿(sù) 竹(zhú)篾(miè) 简(jiǎn)陋(lòu) 悠(yōu)闲(xián) 修(xiū)葺(qì) 晶(jīng)莹(yíng) 折(zhé)损(sǔn)
词语解释
延伸:延长,伸展。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思维导图】
【写作特色】
巧用悬念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文章要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三个悬念,两次误会,文章构思的精妙。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运用插叙,一波三折
课文如果按时间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造小茅屋→哈尼族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来→"我们”路过住宿。
而文章的顺序是:“我们”路过住宿→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我们碰见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造小茅屋。
表达效果:一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象征手法,虚实相间,一语双关。
五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辩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辩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 “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重点知识】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同步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11-14题。(12分)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4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
5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6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7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8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9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10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11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12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13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4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15“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16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17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节选)
1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2分)
A.    B.
12.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指出选文第13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3分)
14.“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11-14题。(12分)
11.(2分) A.修葺 B.闪
12.(4分)景物(环境)描写;(1分)
作用:①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 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1分)②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 精神的赞美之情;(1分)③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分)
13.(3分)插叙(1分);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意思接近即可)。(2分)
14.(3分)①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1分)
②写出具体做法;(1分)③语言表述。(1分)
(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做法”展开即可。)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竹杯上的红五星
①才爬过两座山,我已经热汗淋漓了,而路还在脚下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②这是岭南群山里的一条古驿道。青石砌成的曲径,像蚕吐的细丝一般,在偌大的山海里,飘浮不定地闪现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昔日的筑路人,他们是多么艰辛啊!
③我的喉咙干渴得裂开似的发疼。我埋怨自己太贪赶路了,没在山脚公路道班工人那儿喝足水。此时,我真盼着那位道班老工人讲的那道山泉,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④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为了打通崇山峻岭,许多石匠汇集到这深山里来。路成之后,匠人们又各自回乡谋生去了。唯有几个热心肠的人留了下来。他们担心行人口渴,决心凿石开泉引水。敲呀,打呀,披星戴月,终于打出了泉眼。说到这儿,老工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信,你上山去听,那‘叮咚’作响的泉鸣,就是匠人们凿石留下的声音!”啊!这古老动人的传说,分明在赞颂我们民族高尚精神的源远流长。
⑤山里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鲜艳多彩的色泽撩逗着人的眼睛。忽然,我发现花丛中有两团绿色在慢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检查电话线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手里各自都采了一大捧山里的野生茶,军衣让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顾。留下一两声轻快的笑声,他们又隐入绿色世界里了。
⑥他们采山茶干什么呢 一想到茶,顿时又觉得出奇的干渴,我加快脚步,决心要寻找到一眼泉。
⑦哈!终于隐隐听到“叮咚”作响的泉声了。追寻着那声音,我来到半山一个平地上用楠竹搭成的亭子里。走近一看,可不,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我正要扑上去饮个痛快,突然,我发现泉边有个粗瓷水缸,稳稳当当地放在竹架上,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啊,谁想得这么周到!爬山跑热的身子,贪喝冷冽的泉水,是会闹病的。我拿起一个竹筒刻制的饮水杯,揭开缸盖舀出茶水。茶水还有着微微的余温。浓酽的茶汁,泛着黑红的色泽,喝下肚去,一股清甜,真是痛快极了。
⑧待我在泉边洗脸消汗之后,开始打量起四周来:这六角的竹亭,虽不算精致,遮风挡雨倒是个好所在。一节节引水的楠竹,绕山跨谷,逶迤而来,使人感到引水的不易。还有那温热的茶水,定是每天泡换一次的,要不怎么又鲜又甜 这群山中常常是十里不见一户人家,是谁在为人们做好事呢 蓦地,我想起路上邂逅的绿色人影来,想起了那两个采集野生茶叶的战士来!道班的工人说过,这山中有个查线的哨所,住着三个战士,维修着百十里线路。我打量着手里的竹杯,发现那上面还刻着一个不大的五角星,于是我明白了……
⑨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那定是哨所了,离这驿道,怕有一二里路,每天烧茶挑来,走这崎岖的山路,要流多少汗呢 在这偏远、寂静的地方,过往行人来去匆匆,怕也难得对战士们说上几句感谢的话儿。而他们,仍在默默地干着,为干渴的人们献上这甘甜的驿道茶。
10.下列语句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青石砌成的曲径,像蚕吐的细丝一般。
B.我的喉咙干渴得裂开似的发疼。
C.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
D.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
11.用四个字概括出第④段中“这古老动人的传说”的具体内容: 。
12.从第⑦段中找出六处表现烧茶人热情、细心周到的细节,写在下面。

13.第⑧段结尾写道:“于是我明白了……”请说说“我”明白了什么。

14.下列能概括文中“民族高尚精神”的词语有( )(多选)
A.艰苦奋斗 B.艰苦创业 C.不为名利
D.助人为乐 E.热情好客 F.周到细心
答案:
10.B
11.筑路开泉
12.①泉上有亭;②泉边有粗瓷水缸;③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④有竹筒刻制的饮水杯;⑤瓷缸上有盖;⑥茶水有余温。
13.明白了这烧茶人是前边看到的采野山茶的查线哨所的解放军战士。
14.CD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 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使劲儿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儿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经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一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拿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小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儿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儿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小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2016年4月23日,有删改)
9.简要概括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10.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1.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2.本文以《山果》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案:
9.小姑娘是一个瘦弱、穷苦、俊俏的孩子,她对生活充满自信和乐观,懂事孝顺,单纯朴实,懂得感恩。
10.①动作描写,用“站”“捏”“伸”“塞”四个动词,表现了农民工帮助小姑娘的急切心情。②语言描写,朴实的语言表现了农民工的善良、真诚。
11.示例:“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莽莽群山中。”这里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了小姑娘的形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12.“山果”既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是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同时文章还以山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