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世纪的世界中心 ,神奇的东方天堂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中世纪铁幕的另一边,亚洲是那时的世界中心,亚洲就是那时的整个世界。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古巴比伦都位于亚洲大陆,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亚洲也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动者
古中国:四大发明;
印度和阿拉伯:十进制计算法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
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西亚、中亚)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西亚)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目录
CONTENTS
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清真寺: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
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伊斯兰
(什叶派和逊尼派)
原意:顺从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的旨意
创立者:穆罕默德
信仰者:穆斯林
经典:《古兰经》
基本教义: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安拉)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安拉)
《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①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万能的真神(一神教)
②“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③“圣战”:保卫传教布道活动或反对异教徒而进行的战争
穆罕默德(570-632)
“据说,穆罕默德40岁那年(610)离家出走,到麦加东北的希拉山洞里隐居潜修。一天夜里,真主派天使哲步勒伊莱前来,指示他以真主的名义传道,信仰‘安拉’真神。”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圣地:麦加
多沙少水三洲五海之地,商业受阻
麦加
多神信仰部落混战渴望统一
多沙少水三洲五海之地,商业受阻
麦加
多神信仰部落混战渴望统一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
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
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
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
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
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
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
思想基础。 ----吴于廑 齐
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伊斯兰教的传承
时间 起源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基本教义
佛 教 众生平等;忍耐服从;因果论
基 督 教 耶稣就是救世主,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十诫;原罪说;救赎论
伊斯兰教 要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五功(念、礼、斋、课、朝)
公元前
6世纪
古代
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1世纪
巴勒
斯坦
耶稣
7世纪
阿拉伯半
岛-麦加
穆罕
默德
世界三大宗教
《大藏经》(佛经)
《圣经》
《古兰经》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622年
632年
661年
750年
1258年
四大哈里发时期
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10年
1.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简史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并建立政权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时代,对外扩张
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
9世纪中叶
开拓
奠基
扩张
统一
鼎盛
衰落
灭亡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比鲁尼
穆罕默德时代
四大哈里发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
(白衣大食)
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时代
(黑衣大食)
阿拉伯帝国(632—1258)——帝国的扩张与兴亡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也是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
政教合一是其政治上的典型特征
2.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概况
①政治稳定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②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③文化兴盛
融合东西方文化,兼融并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演变过程
君主是政权元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
B
学思之窗
思考1: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是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2: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
②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③统治者重视文化,当地人善于学习,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
④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语言和意识形态统一。
学思之窗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把地中海当成自家内海。它曾是欧洲人的梦魇,因为强势崛起,四处征战,蛮横霸道,逼得欧洲在16世纪铤而走险远洋出走。 ——《奥斯曼帝国史》
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的典范,集教堂和清真寺于一体,是土耳其的一大象征。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1.奥斯曼帝国的发展简史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2.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概况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最大的封建主)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2016·上海高考·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D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
泰姬陵:建于1648年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最伟大成就
1.中古印度的发展简史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时期
2.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
320-540
1206-1526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民族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中世纪印度文学上的成就以梵文文学为典型,大约10世纪开始,印度的古典梵文文学开始向民间文学过渡,而这种过渡也因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得以加速……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建筑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出现了民间传统与波斯中亚艺术的结合。
一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德里苏丹统治时期,虽然时有战乱,但由于政治统一改变了原来小国林立的割据状态,穆斯林的到来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棉花、甘蔗、香料等经济作物成了主要的农作物,在手工业上,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商业随之繁荣,出现许多新兴城市,城市间的贸易兴盛,在外贸上,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和中国等地都有比较密切的贸易联系。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2.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
经济:农工商及外贸均有所发展
文化:梵文文学、建筑雕刻艺术等
江户城:日本最庄严典雅的历史古城,建于1457年,曾经是江户幕府将军的居城
千年古刹海印寺——八万大藏经藏经处寺中藏有高丽大藏经版,是现存最完整的佛教全书。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
北海道
本 州
四国
九州
大和兴起的地方
幕府的开创者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效忠将军,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1.日本的发展概况
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本土
原来日本称为大和国。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幕府的开创者
源赖朝
(1147—1199)
名义上的中央政府
家族与主从双重关系
掌握实权
(2012·上海高考·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B
将军
武士
家族+主从
纳贡
+
效忠
+
兵役
官职+俸禄
②经济:庄园经济
③文化:武士道、茶道文化
①政治: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县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九年级《世界历史》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古代日本庄园复原图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九年级《世界历史》
日本武士: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活动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
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
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日本·善于学习的民族
唐玄宗时,日本长屋王赠大唐高僧千件袈裟,上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鉴真大师被打动,后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日本·德川锁国
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理由。
这段评价有道理。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统治的有效政策;
但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引发了工商者的不满,使幕府统治出现了危机,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参考答案:
(1)背景:
外部:新航路开辟;西欧早期殖民与扩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
内部:幕府的专制统治;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
(2)目的:抵制外来入侵、巩固幕府统治
(3)内容:海禁与锁国;闭关: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4)影响: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
消极:严重阻碍商工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
(5)与近代中国比较:
背景 / 目的 / 内容 / 影响
2.朝鲜的发展概况
①政治:中央集权制,科举制
10世纪,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桂成建立朝鲜,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联合明朝抗击日本侵略。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高丽王朝仿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引入科举制,考试选拔官员。
②经济: 农耕经济,土地国有
③文化:儒家思想,汉字文化
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朝鲜·学习借鉴,推陈出新
高丽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 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 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 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 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A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
文明传承·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多元并存
结语
2.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政教合一国家的地点是
A. 麦地那  B. 麦加   C. 巴格达   D. 大马士革
3.“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传播宗教,从此其教徒的足迹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是
A.大和民族 B.中华民族 C.阿拉伯民族 D.日耳曼民族
A
C
A
小试牛刀
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
A.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3.奥斯曼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请你列举几个类似的国家名称。
B
A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小试牛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