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题答题指导专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专项训练》学案【考纲下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一、地理描述类问题(3)我国南部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总体分布规律是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4)请描述冬、春油菜区分界线的走向特点 。答案:(3)大致与纬线平行,由南向北开花日期推迟 热量差异(4)东部大致沿东西方向伸展,西南部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6分) 答案: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表述模式:1、从(由)……向……递增(递减)2、沿着……分布(伸展)3、两段明显不同的,必须分段描述①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太阳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半年,北半球从赤道向高纬度,昼长递增,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③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④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⑤海水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降低⑥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⑦山地垂直自然带沿着等高线分布⑧西北地区的城市沿着铁路线和河流分布⑨青藏高原口、农业生产、城市沿着河谷分布⑩山区公路沿着等高线分布【变式训练】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 答案: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第37题)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图21 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答案: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答案:水质有所转好。 二、地理特点类问题【案例探究2】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9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10分)答案: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最小;水流平缓。【表述模式】地理特征的语句表述模式总结:①地形:以平原(或高原、山地等)为主,地形平坦(或起伏较大②地势:……(方向)高……(方向)低或从……(方向)向……(方向)倾斜地形特征:地势、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岸地貌)(海岸线曲折或平直)③水系:该流域水系呈(放射状或向心状或对称分布)④天气:气温升高(或下降),气压下降(或……),天气转晴(或……),风力……⑤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年降水量(丰富或稀少),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或集中在……)⑥地质构造:背斜(向斜)岩层向上(下)拱起(弯曲),岩石年龄从中心向两翼由老变新(由新变老)⑦人口:人口总量多(或少),自然增长率高(或低),青少年人口比重大(或老龄化严重)⑧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增加,出现了城市带⑨产业结构:该地以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合理(不合理)⑩地表环境: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变式训练】(材料和图见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答案: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三、地理成因类问题【案例探究3】 (材料和图见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3)分析 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 答案: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 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表述模式】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成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图11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唐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答案: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延伸训练】读区域图(图8)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9分)答案: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14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是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3分)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四、地理影响类问题【案例探究4】(材料和图见2012年高考文综福建卷)据表 4归纳的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答案:不利形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课堂总结】四类问题考查的地理能力突显地理学科的特点表述要求地理分布空间定位能力和读图能力区域性(差异性)①要点全面、层次分明②句式准确、逻辑清晰③专业术语、言简意赅④书写清晰、卷面整洁地理特征归纳概括能力、比较分析和描述能力地理成因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综合性(整体性)地理影响综合分析和描述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