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统编版必修 第二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统编版必修 第二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学案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人教版统编版必修 第二册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分析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治认同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措施,树立科学精神素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阐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必要性,更加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分配政策和措施。
2.科学精神:探究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法治意识:探究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渠道,理解并支持国家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决心和措施。
4公共参与:明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做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积极践行而不是坐等结果。
【基础梳理】
1、按劳分配
地位:
性质:
决定因素:
适用范围:
基本要求和内容:
意义:
2、按要素分配
含义:
内容:
意义:
3、居民收入
劳动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
措施:
消除贫困
原因:
5、完成下表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比较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区 别 范围
体现关系
地位
联系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比较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含义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体
机制
结果 国家取得生产环节的税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形成企业收入,劳动者获得的工资等,形成劳动者收入 一方面,非物质生产部门如行政机关,劳动者获得工资等收税费。对企业和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再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途径,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进行调整分配的。
答案:
1、按劳分配
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
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决定因素: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基本要求和内容: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之间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按要素分配
含义:按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种类: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红利,债券所得利息等)。按劳动要素分配。(民营外资企业中和非公有制资本控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个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如职业经理人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和问题解决方案所获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等)。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3.居民收入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经营性收入: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①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②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措施③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④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消除贫困
原因: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要求:为了消除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区 别 范围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广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
体现关系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交换关系)
地位 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两者共同构成我国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坚持两者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含义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体 企业 政府
机制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法律法规等进行调节和规范 由政府调控机制发挥作用
结果 国家取得生产环节的税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形成企业收入,劳动者获得的工资等,形成劳动者收入 一方面,非物质生产部门如行政机关,劳动者获得工资等收税费。对企业和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再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途径,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进行调整分配的。
【易错提示】
1.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福利是我国保障体系的核心。( )
错误 解析: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我国保障体系的核心。
2.社会保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
错误 解析: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3.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具有褒扬性,优待性。( )
错误 解析: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优抚具有褒扬性,优待性,而不是社会福利。
4.除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基本保障外,还存在大量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形式,如此善活动,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 )
正确
5.购买商业保险可以避免意外事故,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 )
错误 解析:商业保险是自愿的市场行为,不具有强制性和福利性质,这是社会保险具有的。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在自然灾害等意外事故发生之后获得一定的赔偿金,降低风险,但并不能避免意外伤害。
【深化探究】
小吴拥有3项国家专利,改进过43项设计工艺和23种工艺设备,获得多项奖励,成为公司里响当当的“最富技术工”。
在公司工作的小张,爱好旅游、波影。地应菜网站约请开没个人委程,分享旅逢风光与见闻,受到网友欢迎,收入不菲。
小马听说传销赚钱快,就做起了传销,结果不仅没有发家致富,反而债台高筑,并固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结合材料和你身边的实例,说说应该如何致富。
【巩固练习】
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依靠互联网寻求工作机会的求职者越来越多,“零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零工经济”模式的流行( )
A.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B.能够降低劳动者就业成本,使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公平
C.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
D.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改变了当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2.彭某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如今他有两个新身份——“新股东”和“职业农民”。他把家里的5亩多地“入股”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甜橙,彭某除每年固定的700元保底土地入股红利外,甜橙亩产超3000斤时,超过部分还将按8%的比例参与分红。同时作为“职业农民”在公司种植甜橙,每月还能从该公司获得1600元的工资收入。彭某的收入中( )
A.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土地入股红利和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B.工资、土地入股红利和分红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C.工资和土地入股红利属于按劳分配,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D.工资、土地入股红利和分红都属于按劳分配
3.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性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献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慈善总会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 41.3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人、财、物紧张的局面。由此可见,第三次分配是( )
①政府意志的体现,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之手所推动的
②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补充,有利于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③独立于政府参与,体现全体成员意志的分配方式
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社会成员更高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其中,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影响路径合理的是( )
①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刺激对数据的消费需求
③促进大数据行业发展
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⑤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①→④ D.①→②→④
5.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所有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工程师转让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改革开放的初衷之一,就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 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的政策,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按劳分配原则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③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李某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 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 6000元。由此可知,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A. 36000元 19000元
B. 44000元 26000元
C. 49000元 21000元
D. 44000元 11000元
8.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新年贺词中讲到“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从哲学角度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奋斗比梦想更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
②人们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把美好梦想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第三次分配是指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诸多方式扶弱济困、促进公益事业的行为。下列不属于第三次分配的是( )
A.广东省某市民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志愿者劳动服务
B.应形势需要,国有企业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C.某民营企业捐赠3亿元,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金
D.某就业促进会为300名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零工经济”不属于按劳分配,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B不合题意,零工经济不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而是初次分配;
C符合题意,劳动者从事“零工经济”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分配收入;
D错误,当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没有改变。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CD不合题意,B符合题意,由于该公司属于私营企业,所以徐某的收入中,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而土地入股红利和分红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二者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选:B。
3.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性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献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不是政府意志 的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慈善总会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 41.3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人、才、物紧张的局面。由此可见,第三 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补充,有利于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社会成员更高精神追求。②④符合题 意。③说法错误,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性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献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并不是体现全体成员意志的分配方式。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促进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就业,就业岗位增加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正确传导顺序是③→①→④,C符合题意。数据参与分配强调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收入差距,⑤错误,排除B;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能直接转化为岗位,而是以该行业的发展来提供岗位,A、D排除。
5.答案:D
解析: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人属于按劳分配所得,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①②说法不准确;工程师通过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分别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
6.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体现的是我国的分配制度的调整,而不是基本经济制度。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事实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分配政策的调整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未体现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制度。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李某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因此李某的收入中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他的按劳分配收入为36000 + 8000 = 44000,排除A、C;另外个人专利转让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分配,出租房屋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要素分配即5000 +6000=11000,排除B。故选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奉献中创造的,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②正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奋斗的重要性,就是要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④正确;奋斗是实现梦想的路径,不能也无法进行哪个更加重要的比较,①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表述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不属于第三次分配的选项; A不符合题意,广东省某市民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志愿者劳动服务属于第三次分配; B符合题意,应形势需要,国有企业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是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属于再次分配,不属于第三次分配; C不符合题意,某民营企业捐赠3亿元,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金是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扶贫济弱,属于第三次分配; D不符合题意,某就业促进会为300名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属于志愿行动扶弱济困、促进公益事业的行为,属于第三次分配。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