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中职) 基础模块 上册 第五单元12.1《登高》(课件25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中职) 基础模块 上册 第五单元12.1《登高》(课件25张)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登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华丽的盛唐开始走向没落,诗人也开始了流浪,他破旧的衣衫上满是尘土,清癯的面庞写满疲惫。秋风瑟瑟中,诗人用焦灼的目光看着江河日下的大唐,两行眼泪垂落,聚成了1300年后的一声回响,是的这声回响就是杜甫在辞世前三年写下的旷世之作《登高》。
导语: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登高》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初读:感受音韵美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
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二自读:熟读诗歌知诗意
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凉的猿啼在回鸣;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无边的旷野,风儿吹荡着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啊,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三品读 品读意象 探情入境
一、首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三、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他有哪些悲苦?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凉的猿啼在回鸣;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景物?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 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目见,既有仰视又有俯视,既有动景也有静景,使人感到“悲哀”。
2.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首联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品读:把握意蕴
3.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三品读 品读意象 探情入境
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旷野,风儿吹荡着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啊,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三品读 品读意象 探情入境
三、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他有哪些悲苦?
1.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思考: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
常, 久旅也;
作客。羁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独,无亲朋也
登台。 高迥处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长久漂泊、作客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八重“悲”。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语言精炼准确,简直到了“难易一字”之地步。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字是诗眼,贯穿全诗。
课堂小结
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倍增新悲。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风 天 猿
俯察 渚 沙 鸟
颔联
仰观 无边落木
俯察 不尽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登高所见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视听结合
对比烘托
登高所感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四美读:欣赏品味情感美
要求:1、饱含感情。2、注意重音和节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