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教案一、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毛泽东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在极度痛苦的心情下,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教学时,以毛主席思想感情的转变为线索,通过对描写手法的了解,让学生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二、教学目标1.默读理解课文,积累词语,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2.结合人物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毛主席无私博大的胸怀。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写法导读,理解课题的含义,掌握描写的特点。体会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的表达。【教学难点】阅读指导,抓住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感悟伟人的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把握文意1.生字认读:复习本课生字。2.词语回顾:复习巩固本课词语。3.内容回顾:本文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4.回顾主题:(1)“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指毛岸英的遗骸。(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忠骨”指岳飞的遗骸。(3)课题含义:①毛岸英像岳飞一样是忠诚爱国之人。②表现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5.结构大意:出示段落,引导学生找出每部分的内容。(二)理解内容1.导读提示:(1)思考:毛主席为什么不运回毛岸英的遗体?(2)画出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词句,说说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感。(3)朗读课文,说说你对毛主席有怎样的认识。2.内容解读:朗读第一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出示第一自然段: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明确:点明人物、地点作用:引出下文,预示有重大的事件将要发生。3.线索引入:出示第一封电报。引导学生从文段中了解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和事情的起因。教师:从电报中可以看出毛岸英是个怎样的人?明确:爱祖国,爱人民,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4.内心世界:出示文段。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教师:你能找出有关毛主席的描写吗?动作描写:吸着烟。细节描写:饭菜已经热了几次。教师: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心情?明确:难过、悲痛。5.追忆插曲:出示文段。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教师:文段回忆了毛岸英的成长历程,这是什么记叙顺序?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感?明确;用插叙的写法表现了主席心中深深的愧疚之情。6.情感体会:出示文段。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号蕴含的内容,体会语言、动作描写,感悟毛主席巨大的悲痛、深深的思念。7.心理矛盾:面临抉择电报二:志愿军司令部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电报三: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面对两种抉择,对比毛主席的内心活动,体会毛主席的精神品质。8.内心独白: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毛主席的心理描写:想法一:想见儿子遗骨→体现毛主席的凡人情怀想法二: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体现毛主席的伟人胸怀9.问题探讨:(1)毛主席为什么这么难以抉择?(2)从毛主席最终的决定,你体会到了什么?10.写法归纳:出示文段。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圈出关键词:踌躇,黯然,明确是神态描写。教师提问: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动作、细节描写: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教师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体会毛主席的心情。11.篇末点题:出示文段。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想象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最后一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点明主题: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3)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三)课外拓展1.课外积累: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课堂小结1.我的收获:(1)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2)我体会到了毛主席的内心和品质:①难过、悲痛。②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2.主题归纳:本文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五)随堂小测1.课内阅读。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指 忠臣的遗骸 ,这里指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毛主席引用这句名诗的意思是 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2)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板书设计(七)布置作业1.阅读:搜集毛主席的诗词,阅读并理解。2.分享:搜集资料,分享我国伟人的丰功伟绩。第 6 页10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默读理解课文,积累词语,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2.结合人物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毛主席无私博大的胸怀。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写法导读,理解课题的含义,掌握描写的特点。体会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学习难点】阅读指导,抓住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感悟伟人的情怀。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品读诗歌。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说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句诗背后的故事。【自主学习】1.探索课题的含义。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给课文分段落并概况每段的主要内容。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注音组词。瑞( )________ 眷( )________赴( )________ 拟( )________殊( )________ 锻( )________革( )________ 谋( )________2.按要求填写。(1)表现毛主席难过、悲痛的字词句有:(2)描写神态的词:(3)描写动作的词:【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课内阅读。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1)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指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毛主席引用这句名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念。”这段话运用了( )的描写。A.语言和神态 B.动作和神态 C.动作和语言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A.说明毛泽东是个爱儿子的好父亲。B.说明毛泽东是为朝鲜人民着想的国际主义战士。 C.说明毛泽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D.说明毛泽东具有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四、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2.当主和派秦桧在“风波亭”害死主战派岳飞及其儿子岳云和大将张宪,当时老百姓畏惧秦桧,都是敢怒不敢言,把所有的怒火都藏在心里。直到秦桧死后,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于1178年,老百姓才把岳飞的遗体安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越王庙中供世人瞻仰,并把秦桧夫妇极其张俊、万俟卨等四人用白铁铸成跪像跪在岳飞墓前。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意思是:此地的青山以能埋一代忠臣岳飞而感到有荣幸。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意思是:岳飞坟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跪像,不骂二人而写白铁之无辜, 因为二人日夜为人所唾骂。【自主学习】1.①毛岸英像岳飞一样是忠诚爱国之人。②表现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2.本文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3.第一部分(1-4自然段):毛主席收到了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第二部分(5-10自然段):毛主席强忍着悲痛,作出了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的决定。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ruì瑞金 juàn眷念 fù奔赴 nǐ拟写 shū特殊 duàn锻炼 gé革命 móu谋生2.(1)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2)踌躇,黯然(3)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1)忠臣的遗骸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2)毛主席常人的情怀【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B2.D第 2 页10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 教案一、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毛泽东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在极度痛苦的心情下,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第一课时注重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2.会读“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谋、瑞”等14个生字,理解“拟定、参谋”等词语。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检查预习,自主识字。阅读课文,理清两个部分的内容,体会毛主席的情感。【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概括主要内容。四、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引入新课1.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要求学生说说视频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故事的来源。2.揭示课题:目的:让学生了解本文事件的起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埋忠骨指毛岸英葬于朝鲜。(2)课文写了毛泽东在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的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3.历史背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最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4.了解人物一:(1)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2)主要成就:①领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3)代表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5.了解人物二: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1936年,他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二)梳理文意检查交流: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找出文中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3.说说毛主席为什么不把岸英遗体运回国?4.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三)字词积累1.生字认读:出示词语,认读字词。2.生字组词:出示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并组词。要求学生观察生字结构。3.重点生字指导:教师从结构、部首、笔画、音序、运用、辨析组词等方面指导本课的重点字“彭、拟、瑞、签”。(1)彭:左部最后一笔是提;“彡”最后一笔略长。(2)拟:左窄长,右宽短。“以”撇向左轻快撇出,点要小。(3)瑞:左窄右宽。书写时左部要窄而短;右部宜宽而长。(4)签:下部的撇、捺伸展,托上盖下,末横不宜过长。4.词语积累:出示课后词语,带领学生诵读积累。(四)阅读文本1.欣赏朗读:通过示范朗读、欣赏朗读、情景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2.概括内容:课文两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1-4):毛主席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2)第二部分(5-10):毛主席强忍着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3.电报内容:教师提问:课文出现了几封电报?分别讲了什么内容?(1)电报一:(来自司令员彭德怀)。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明确:从此电报中,我们知道毛岸英牺牲了。(2)电报二:(来自志愿军司令部)。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3)电报三:(来自朝鲜方面)。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教师提问:面对朝鲜的请求,毛主席是怎么回应的?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让岸英安葬在朝鲜)(五)课堂小结我的收获:(1)我学会的生字有:_________;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2)本文由_____部分组成。(3)课文总共出现_____封电报。(4)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六)随堂小测1.读拼音,写词语。duàn liàn bēn fù tè shū( 锻炼 ) ( 奔赴 ) ( 特殊 )nǐ dìng juàn liàn qiān shōu( 拟定 ) ( 眷恋 ) ( 签收 )(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第 6 页10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 学案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2.会读“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谋、瑞”等14个生字,理解“拟定、参谋”等词语。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检查预习,自主识字。阅读课文,理清两个部分的内容,体会毛主席的情感。【学习难点】自主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概括主要内容。三、知识构建【素养储备】1.历史背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最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2.了解人物:(1)毛泽东:字_______,笔名_______。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2)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1936年,他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争中英勇牺牲。【自主学习】1.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忠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四、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抄写词语。彭德怀 拟定 参谋 奔赴( ) ( ) ( ) ( )特殊 踌躇 黯然 革命( ) ( ) ( ) ( )2.抄写生字并组词。拟 ____ ( )( )谋 ____ ( )( )瑞 ____ ( )( )损 ____ ( )( )锻 ____ ( )( )炼 ____ ( )( )眷 ____ ( )( )赴 ____ ( )( )搞 ____ ( )( )殊 ____ ( )( )尊 ____ ( )( )签 ____ ( )( )革 ____ ( )( )3.写下你不懂的词语并在词典查找相关意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按要求改写句子。(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改为陈述句)。(2)每个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父母所生。(改为反问句)(3)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改为“被”字句)【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父爱 ( )的眉头( )的工作 ( )的目光2.彭德怀拟定的电报中,牺牲的是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__是______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______。3.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参考答案知识构建【素养储备】2.(1)润之 子任 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自主学习】1.青山处处埋忠骨2.“忠骨”指忠臣的遗骸,文中指毛岸英的遗骸。知识训练【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1.略。2.拟定 拟人 参谋 谋划 祥瑞 瑞士 损失 损耗 锻炼 锻造 锻炼 冶炼 眷念 家眷 奔赴 赴约 搞笑 搞怪 特殊 殊荣 尊重 尊敬 签字 签约 革命 皮革3.略。【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1.(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2)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3)爱子被他亲自送到农村锻炼。【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1.无限 紧皱 繁忙 黯然2.毛岸英 高瑞欣 毛岸英 毛主席 朝鲜3..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第 6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业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作业(一)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一、看拼音,写词语。nǐ dìng duàn liàn wèi wènjuàn liàn bēn fù fán mángtè shū qiān zì二、按要求完成。1.填上恰当的量词。一_________电报 一__________之缘一_________大字 一__________枕巾一_________图画 一__________战争2. 比一比,再组词。练( ) 西( ) 尊( ) 著( )炼( ) 牺( ) 遵( ) 踌( )【综合运用】三、重点段落品析。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对画“____”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毛主席辗转反侧,失声痛哭。B.这句话使我们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C.这句话只有十几个字,作为文章的结尾,太简短了,作者应该再多写几句话,就会更丰富一些。2.“马革裹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课文中,“忠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充分显示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四、课外阅读。约法三章“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为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主席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使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个人有些面熟,在哪儿见过呢?可寻思半天,怎么也没想起来。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那是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儿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恍然大悟: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厉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1.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都有什么?2.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他去哪里了?怎么生活的?【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一)一、拟定 锻炼 慰问 眷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签字二、1.张 面 个 条 幅 场 2.略。三、1.C2.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军人战死于战场,这里指毛岸英的遗骨 博大胸襟3.青山连绵,到处都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呢。四、1. “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2.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第 4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业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作业(二)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一、多音字组词。xiǎn ( ) chù ( )鲜 处xiān ( ) chǔ ( )jīn ( ) huán ( )禁 还jìn ( ) hái ( )二、按要求完成。1.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1)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A.自愿军 锻练 破格 情不自禁B.慰问 牺牲 瞬间 不由自主C.繁忙 意愿 献出 若有所失D.尊重 悲痛 文稿 血肉之躯(2)选择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 )我是主席,( )要搞特殊。( )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 )我的儿子,( )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A.因为 所以 不是 不仅 也是B.因为 就 不是 是 也是C.因为 可是 总是 是 还是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描写方法。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1)“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 )(2)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3)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能力提升】三、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分别填在横线上。愉快 凝神 慈祥 愤怒 羞愧 朗诵 签字1.表示动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心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示神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的消息后的心情和所作出的决定,歌颂了( )A.毛泽东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B.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C.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的胸怀。【综合运用】五、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1.解释下列词语踌躇:黯然:2.对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多选)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3.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自古以来有无数像毛岸英这样的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请写一两句自己积累的描写或赞美革命烈士的名言或诗句。【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二)一、朝鲜 鲜明 到处 相处不禁 禁止 归还 还有二、1.(1)A (2)B2.(1)B (2)C (3)A三、1.朗诵 签字2.愉快 愤怒 羞愧3.凝神 慈祥四、1.C五、1.踌躇:指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2.C D3.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 5 页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作业(三)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夯实基础】1、 读拼音,写词语。duàn liàn bēn fù tè shū( ) ( ) ( )nǐ dìng juàn liàn qiān shōu( ) ( ) ( )2、 按要求完成。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情不( )( ) 若有( )( )不由( )( ) 血肉( )( )2. 选词填空。眷恋 依恋(1)年幼的弟弟十分( )妈妈,和妈妈寸步不离。(2)虽然相距遥远,老人依然时常( )着她的故乡。踌躇 徘徊(3)主席下意识地( )了一会儿。(4)我在这( )了很久才进去。【能力提升】三、按要求改写句子。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改为陈述句)2.他们想见见儿子的遗体。(改为反问句)3.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改为“被”字句)【综合运用】四、课外阅读。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我醒来时,已经躺在镇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我的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过了一会,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毛主席派我来看你。”主席怎么知道了?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主席说你没有被子,夜晚会着凉的。”被子!送给我?这怎么行呢?长征途中,每个人带的东西都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被子,一条毯子,现在毛主席把被子给了我,夜厉害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挡寒冬呢?不管怎么说,警卫员还是硬把被子盖在了我身上。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流从手上直流到全身。这条被子是毛主席盖的,现在却盖在我身上,我越想心里越觉得温暖,就好像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一样。1.给文段拟定标题,写在文前横线上。2.用“//”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3.第五自然段开头的“被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三)一、锻炼 奔赴 特殊 拟定 眷恋 签收二、1.自 禁 所 思 自 主 相 连2. (1)依恋 (2)眷恋 (3)踌躇 (4)徘徊三、1.他们的父母很悲痛。2.难道他们不想见见儿子的遗体吗?3.他的爱子被他亲自送到农村锻炼。四、1.一条被子2.……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警卫员还是硬把被子盖在了我身上。//第一段:事情的起因,交代我“我”没有被子的原因。第二段:写了毛主席把他的被子给“我”的经过。第三段:事情的结尾,“我”盖着被子感到无比温暖。3.表现了“我”非常惊讶,毛主席居然把自己唯一一条被子给“我”盖,从中可以感受到我“我”很吃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作业1.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作业2.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作业3.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 学案.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课时 教案.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学案.doc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