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学区两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学区两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学区两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八上·秀洲月考)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相同原因有(  )
A.经济发达 B.地处大河流域
C.人类出现较早 D.较早地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2021八上·平阳期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埃及开罗最吸引 人们参观的古代遗迹是 (  )
A. B.
C. D.
3.(2021八上·平阳期中)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4.(2021八上·平阳期中)下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一位思想家提出的观点。他是(  )
A.孔子 B.墨子 C.孙子 D.老子
5.“中世纪”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特指的时期是(  )
A.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B.5世纪后期到16世纪
C.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D.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6.(2021八上·平阳期中)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资治通鉴》 D.《史记》
7.(2021八上·平阳期中)《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2021八上·平阳期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多个盛世时期。其中唐太宗开创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2021八上·平阳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10.(2021八上·平阳期中)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  )
A.鉴真东渡 B.马可·波罗来华
C.玄奘西游 D.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11.(2017八上·温州月考)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
12.(2017八上·绍兴期中)下列朝代中,实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东汉 ③西晋 ④隋朝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1八上·平阳期中)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14.(2021八上·平阳期中)下列诗词所评述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岜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15.(2021八上·平阳期中)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文明高度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类文明在传播、交流中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选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
——选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运用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联系材料二,指出这场变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
17.(2021八上·平阳期中)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周王还将其他地区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材料二: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哪一重要制度的基本内容?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秦始皇创立的哪一政治制度直接修正了材料一反映的西周的重要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哪些优点?
(3)请指出材料三中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目的?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颁布了什么法令?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举“秦皇”、“汉武”他们在巩固政权方面的共同措施。(至少三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古代印度和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特征表现为农耕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均发源于大河流域,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代印度位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临近大河,水资源丰富,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
B项地处大河流域是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相同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相同原因。注意准确概括孕育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因素。
2.【答案】B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相关知识,根据八上教材《古代埃及》一课的描叙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从图片可知A选项是雅典帕特农神庙,B是古代埃及金字塔,C是中国龙门石窟,D是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文明成就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夏、商、西周的兴亡考点的掌握。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夏、商、西周的兴亡——世袭制。
4.【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故“道法自然”与老子有关。
ABC三项和题干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把握老子的思想主张。
5.【答案】D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特指的是其实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D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
6.【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史记》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识记。根据题干中“草船借箭”等词可知此题与诸葛亮这个三国人物有关,此次战争应是三国期间的。A发生在秦末,D发生在东晋,均排除。而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前的战役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而答案为C。
【点评】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了前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A项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盛世,符合题意;
D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盛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589年隋灭南陈,使南北重归统一。隋炀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开通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这是隋炀帝的功绩。但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由于他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他没有励精图治。
ACD三项理解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隋炀帝的励精图治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掌握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10.【答案】B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多次来中国,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生等,他们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唐朝的文化,归国后他们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日本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了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ACD三项都与唐朝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与唐朝无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知识。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朝代变迁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了东汉的衰落和最后灭亡,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灭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和十六国政权形成了并立的局面。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朝代变迁的识记。
12.【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统一与分裂史实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之前是西汉,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朝代,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统一与分裂史实的识记。
13.【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指南针被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A项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应把握指南针的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4.【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隋的兴亡;开元盛世;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②“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反映的是秦灭六国;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反映的是蒙古政权的建立者铁木真;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故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
C项②④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大事件的时间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所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A项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是指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文明高度发展最能准确概括宋元的基本特征,符合题意;
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符合宋元时期,但相比B项,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元历史特征及学生运用所学解答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特征。
16.【答案】(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
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知识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主要表现为: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基础史实。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重大变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正是由于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从而推动变革成功。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改革主要是: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本题考查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要求综合归纳概括材料信息。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这些说明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
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等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大化改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等相关史实。
17.【答案】(1)分封制。
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郡县制。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推恩令
(4)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经济上:都统一了钱币;思想文化上:都实行了思想文化的管理;军事上:都开疆拓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军事上:都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等等。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周王还将其他地区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可知反映的是周朝的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3)由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看出,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而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4)秦始皇: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郡县制。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汉武帝: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统治。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夹击匈奴。共同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思想专制;都统一了钱币; 都开疆拓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都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等。
故答案为:(1)分封制。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郡县制。郡县制削弱了地方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推恩令。
(4)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经济上:都统一了钱币;思想文化上:都实行了思想文化的管理;军事上:都开疆拓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军事上:都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具备材料理解与识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学区两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联考试卷(历社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八上·秀洲月考)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相同原因有(  )
A.经济发达 B.地处大河流域
C.人类出现较早 D.较早地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答案】B
【知识点】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古代印度和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特征表现为农耕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均发源于大河流域,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代印度位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临近大河,水资源丰富,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
B项地处大河流域是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相同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相同原因。注意准确概括孕育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因素。
2.(2021八上·平阳期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埃及开罗最吸引 人们参观的古代遗迹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相关知识,根据八上教材《古代埃及》一课的描叙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从图片可知A选项是雅典帕特农神庙,B是古代埃及金字塔,C是中国龙门石窟,D是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文明成就
3.(2021八上·平阳期中)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夏、商、西周的兴亡考点的掌握。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夏、商、西周的兴亡——世袭制。
4.(2021八上·平阳期中)下图牌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一位思想家提出的观点。他是(  )
A.孔子 B.墨子 C.孙子 D.老子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故“道法自然”与老子有关。
ABC三项和题干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把握老子的思想主张。
5.“中世纪”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特指的时期是(  )
A.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B.5世纪后期到16世纪
C.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D.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特指的是其实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D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
6.(2021八上·平阳期中)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资治通鉴》 D.《史记》
【答案】D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史记》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2021八上·平阳期中)《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识记。根据题干中“草船借箭”等词可知此题与诸葛亮这个三国人物有关,此次战争应是三国期间的。A发生在秦末,D发生在东晋,均排除。而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前的战役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而答案为C。
【点评】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8.(2021八上·平阳期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多个盛世时期。其中唐太宗开创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了前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A项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盛世,符合题意;
D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盛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
9.(2021八上·平阳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答案】B
【知识点】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589年隋灭南陈,使南北重归统一。隋炀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开通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这是隋炀帝的功绩。但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由于他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他没有励精图治。
ACD三项理解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隋炀帝的励精图治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掌握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10.(2021八上·平阳期中)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  )
A.鉴真东渡 B.马可·波罗来华
C.玄奘西游 D.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多次来中国,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生等,他们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唐朝的文化,归国后他们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日本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了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他的《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ACD三项都与唐朝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与唐朝无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知识。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相关知识。
11.(2017八上·温州月考)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朝代变迁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了东汉的衰落和最后灭亡,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灭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和十六国政权形成了并立的局面。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朝代变迁的识记。
12.(2017八上·绍兴期中)下列朝代中,实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东汉 ③西晋 ④隋朝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隋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统一与分裂史实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之前是西汉,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朝代,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统一与分裂史实的识记。
13.(2021八上·平阳期中)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指南针被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A项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应把握指南针的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4.(2021八上·平阳期中)下列诗词所评述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岜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答案】C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隋的兴亡;开元盛世;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②“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反映的是秦灭六国;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反映的是蒙古政权的建立者铁木真;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故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
C项②④①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大事件的时间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1八上·平阳期中)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文明高度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所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A项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是指夏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文明高度发展最能准确概括宋元的基本特征,符合题意;
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符合宋元时期,但相比B项,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元历史特征及学生运用所学解答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16.(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类文明在传播、交流中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选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
——选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运用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联系材料二,指出这场变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
【答案】(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
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知识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阿拉伯人的贡献,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主要表现为: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基础史实。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重大变革是指日本大化改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正是由于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从而推动变革成功。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改革主要是: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本题考查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关系,要求综合归纳概括材料信息。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这些说明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1)在保存古典文明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或保存古希腊、罗马文献方面)。
史实说明: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日本大化改新。留唐学生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推动变革。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等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大化改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等相关史实。
17.(2021八上·平阳期中)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周王还将其他地区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材料二: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哪一重要制度的基本内容?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秦始皇创立的哪一政治制度直接修正了材料一反映的西周的重要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哪些优点?
(3)请指出材料三中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目的?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颁布了什么法令?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举“秦皇”、“汉武”他们在巩固政权方面的共同措施。(至少三点)
【答案】(1)分封制。
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郡县制。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推恩令
(4)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经济上:都统一了钱币;思想文化上:都实行了思想文化的管理;军事上:都开疆拓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军事上:都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等等。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周王还将其他地区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可知反映的是周朝的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开发了边疆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3)由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看出,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而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4)秦始皇: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郡县制。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汉武帝: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统治。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夹击匈奴。共同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思想专制;都统一了钱币; 都开疆拓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都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等。
故答案为:(1)分封制。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2)郡县制。郡县制削弱了地方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推恩令。
(4)政治上: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经济上:都统一了钱币;思想文化上:都实行了思想文化的管理;军事上:都开疆拓土,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军事上:都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具备材料理解与识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