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八下·鄞州期中)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下面属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的有( )
①高迎祥 ②张献忠 ③李自成 ④黄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清军入关时,得到了拥有“联清抗闯”迷梦的明朝遗老们的拥戴。所以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
A.吴三桂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多尔衮
4.(2017八下·常山月考)清朝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评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了(  )机构
A.黑龙江将军 B.伊犁将军
C.吉林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6.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7.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8.“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  )
A.唐宋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元明时期
9.《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10.据史书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长城沿线“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回答下题。
长城增修加固后,长城沿线地区(  )
A.汉族文明高度发展
B.边疆守备日渐废弛
C.农耕经济不断繁荣
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在关外就已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入关后,清朝政府为吸引满人入关,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
材料二 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攀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导致社会经济倒退。
(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哪两项弊政 这些弊政带来了什么影响
(2)清初统治者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
(3)从清初统治者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做诗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二: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1)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看出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2)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3)这种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
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 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 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我国古代主要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的识记。A是辽太祖,D是元世祖,根据题干中“击溃大明王朝”可知这两个是错误的。根据题干中“统一女真各部”可知D是错误的,皇太极在怒尔哈赤后即位,统一女真各部的是怒尔哈赤,C是正确的。
【点评】知道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
2.【答案】A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题枝中的“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故可以排除,选择A。
【点评】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3.【答案】C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推翻明朝统治的人物。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故答案是C。
【点评】知道推翻明朝统治的人物。
4.【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①是隋唐时期采取的措施,可以排除。 ②③④是清朝加强对西南、西藏和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故正确答案是B。
【点评】知道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5.【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战争时正义的,同时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清政府对新疆的统治措施。
6.【答案】D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考点的掌握。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倭寇的含义。
7.【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荷兰的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维护了祖国统一,所以B符合题意。设置台湾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都是清政府为加强对内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举措,并没有反抗外来侵略,所以AC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意考查学生对反抗外来侵略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了解。
8.【答案】B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的历史时期。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不断调整措施,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巨大进步,超过了以往,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正确答案应为B。
【点评】知道我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的历史时期。
9.【答案】D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明朝中期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是指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就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明朝中期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10.【答案】C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代修长城的积极意义。从题干中”长城沿线守备日固……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看出,边疆守备日益加固,而且蒙古族不但畜牧业发达,还学会了汉族人的农耕,有民族融合的景象。AD是材料中未提到的,B与材料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排除ABD,选择答案C。
【点评】知道明代修长城的积极意义。
11.【答案】(1)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2)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
(3)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清初统治者入关之后实施了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2)本题考查的是清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有关知识。面对清初汉族人民的反抗,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
(3)本题考查的是清初政策调整的启示,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初期政策调整变迁的理解。
12.【答案】(1)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各少数民族。
(2)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3)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影响。本题是基础题。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各少数民族。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启示: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点评】本题掌握明清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影响
13.【答案】(1)南美。甘薯高产且适应性强。 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
(2)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甘薯引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原产地在南美,具有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优点。广种甘薯在当时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知,明朝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时甘薯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区棉纺织发达;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工商业市镇经济逐步形成壮大。分析三则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八下·鄞州期中)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答案】C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我国古代主要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的识记。A是辽太祖,D是元世祖,根据题干中“击溃大明王朝”可知这两个是错误的。根据题干中“统一女真各部”可知D是错误的,皇太极在怒尔哈赤后即位,统一女真各部的是怒尔哈赤,C是正确的。
【点评】知道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
2.下面属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的有( )
①高迎祥 ②张献忠 ③李自成 ④黄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题枝中的“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故可以排除,选择A。
【点评】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3.清军入关时,得到了拥有“联清抗闯”迷梦的明朝遗老们的拥戴。所以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
A.吴三桂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多尔衮
【答案】C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推翻明朝统治的人物。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故答案是C。
【点评】知道推翻明朝统治的人物。
4.(2017八下·常山月考)清朝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①是隋唐时期采取的措施,可以排除。 ②③④是清朝加强对西南、西藏和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故正确答案是B。
【点评】知道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5.评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了(  )机构
A.黑龙江将军 B.伊犁将军
C.吉林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战争时正义的,同时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清政府对新疆的统治措施。
6.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答案】D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考点的掌握。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倭寇的含义。
7.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B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了荷兰的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维护了祖国统一,所以B符合题意。设置台湾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都是清政府为加强对内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举措,并没有反抗外来侵略,所以ACD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注意考查学生对反抗外来侵略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了解。
8.“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  )
A.唐宋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元明时期
【答案】B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的历史时期。明朝至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不断调整措施,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巨大进步,超过了以往,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正确答案应为B。
【点评】知道我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的历史时期。
9.《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答案】D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明朝中期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据史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是指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就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明朝中期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10.据史书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长城沿线“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回答下题。
长城增修加固后,长城沿线地区(  )
A.汉族文明高度发展
B.边疆守备日渐废弛
C.农耕经济不断繁荣
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C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代修长城的积极意义。从题干中”长城沿线守备日固……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看出,边疆守备日益加固,而且蒙古族不但畜牧业发达,还学会了汉族人的农耕,有民族融合的景象。AD是材料中未提到的,B与材料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排除ABD,选择答案C。
【点评】知道明代修长城的积极意义。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在关外就已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入关后,清朝政府为吸引满人入关,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
材料二 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攀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导致社会经济倒退。
(1)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哪两项弊政 这些弊政带来了什么影响
(2)清初统治者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
(3)从清初统治者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2)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
(3)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考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清初统治者入关之后实施了威逼汉人剃发梳辫和圈占土地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加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的倒退。
(2)本题考查的是清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有关知识。面对清初汉族人民的反抗,清初统治者调整了野蛮落后的政策。
(3)本题考查的是清初政策调整的启示,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民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初期政策调整变迁的理解。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做诗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二: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1)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看出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2)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3)这种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
【答案】(1)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各少数民族。
(2)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3)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影响。本题是基础题。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各少数民族。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启示: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点评】本题掌握明清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
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 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 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答案】(1)南美。甘薯高产且适应性强。 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
(2)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
【考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甘薯引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原产地在南美,具有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优点。广种甘薯在当时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知,明朝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时甘薯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区棉纺织发达;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工商业市镇经济逐步形成壮大。分析三则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