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八下5.1.3《经济的繁荣》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2020八下·奉化期末)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B.到松江可采购大量棉布回北京C.形成了一些人商帮,如徽商、晋商等D.中国丝绸、茶叶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2.(2020八下·奉化期末)明朝后期,嘉兴某镇己有20家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C.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3.(2020八下·吴兴期末)以下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的有( )①甘薯种植 ②工场手工业 ③家庭手工业 ④棉纺织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明代后期嘉兴某镇已有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5.(2020八下·长兴期中)读《清代中叶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表》,可知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是(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84 2.86 760.57 2.661822 3.73 756.21 2.03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6.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A.丝绸、茶叶、瓷器 B.丝绸、水稻、瓷器C.丝绸、茶叶、水稻 D.茶叶、瓷器、水稻7.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国,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便想方设法得到薯种并带回家乡种植。甘薯原产于(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8.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是( )A.纺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商业9.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________,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江南地区 B.广州 C.北京 D.中原地区10.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1.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场,商品经济活跃②北京、南京等传统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④商人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青花瓷产于我国的( )A.北京 B.南京 C.苏州 D.景德镇二、材料分析题13.(2017八下·常山月考)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冯梦龙《醒世恒言》(1)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常熟蒋以化记述:“大户张(设置)机为生,小户趁(去往)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早餐与晚餐)计。”(1)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时候中国江南地区出现的什么现象?(2)这里的“大户”、“小户”分别指的是哪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前身分别是什么?(3)“大户”、“小户”之间的关系怎样?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 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 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苏湖熟,天下足”是两宋时期的谚语,明清时期已经演变成为“湖广熟,天下足”。A项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2.【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代万历年间”说明这个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在明代,明清两代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政府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另外“油工” “佣”反映的是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在材料中也有很明确地反映。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3.【答案】A【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朝时期,在中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A项①②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识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相关史实。4.【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明代后期嘉兴某镇已有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 ,"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较为活跃、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指出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的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5.【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读《清代中叶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表》,可知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是人多地少问题突出。A项人多地少问题突出是题干图表反映的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表格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6.【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纺织品、茶叶、瓷器。A项丝绸、茶叶、瓷器是明清时期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主要的中国产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的产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7.【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等食物,原产于南美洲。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从外国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南美洲是甘薯的原产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及原产地。8.【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A项纺织业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9.【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A项江南地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状况。10.【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元代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与内地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黄道婆将先进技术广为传播,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所以出现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A项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11.【答案】B【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我国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说法错误,应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了解。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2.【答案】D【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我国的瓷器历史悠久,闻名世界。景德镇青花瓷是中华传统名瓷之一,青花瓷作为特色江西的产物在景德镇它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景德镇青花瓷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D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青花瓷产了解。知道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13.【答案】(1)生产目的由自己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2)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在当时在江浙一带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目的由自己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生产规模由小到大。(2)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14.【答案】(1)明清时期;手工工场的出现。(2)“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3)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3)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识记。15.【答案】(1)南美。甘薯高产且适应性强。 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2)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3)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4)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甘薯引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原产地在南美,具有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优点。广种甘薯在当时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知,明朝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时甘薯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区棉纺织发达;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工商业市镇经济逐步形成壮大。分析三则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八下5.1.3《经济的繁荣》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2020八下·奉化期末)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B.到松江可采购大量棉布回北京C.形成了一些人商帮,如徽商、晋商等D.中国丝绸、茶叶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苏湖熟,天下足”是两宋时期的谚语,明清时期已经演变成为“湖广熟,天下足”。A项民间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2.(2020八下·奉化期末)明朝后期,嘉兴某镇己有20家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C.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代万历年间”说明这个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在明代,明清两代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政府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另外“油工” “佣”反映的是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后期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在材料中也有很明确地反映。AB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3.(2020八下·吴兴期末)以下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的有( )①甘薯种植 ②工场手工业 ③家庭手工业 ④棉纺织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朝时期,在中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A项①②属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新事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识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相关史实。4.明代后期嘉兴某镇已有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据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明代后期嘉兴某镇已有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 ,"一夕作佣直二铢(钱)而赢",榨油原料主要靠商人从北部淮、扬、楚等处贩油豆来此。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较为活跃、大油坊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指出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的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5.(2020八下·长兴期中)读《清代中叶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表》,可知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是(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84 2.86 760.57 2.661822 3.73 756.21 2.03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读《清代中叶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表》,可知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是人多地少问题突出。A项人多地少问题突出是题干图表反映的清朝中后期的危机之一,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表格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6.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A.丝绸、茶叶、瓷器 B.丝绸、水稻、瓷器C.丝绸、茶叶、水稻 D.茶叶、瓷器、水稻【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纺织品、茶叶、瓷器。A项丝绸、茶叶、瓷器是明清时期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主要的中国产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的产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7.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国,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便想方设法得到薯种并带回家乡种植。甘薯原产于(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答案】C【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等食物,原产于南美洲。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从外国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南美洲是甘薯的原产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及原产地。8.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是( )A.纺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商业【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A项纺织业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9.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________,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江南地区 B.广州 C.北京 D.中原地区【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A项江南地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状况。10.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答案】A【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元代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与内地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黄道婆将先进技术广为传播,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所以出现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A项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11.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大量投放市场,商品经济活跃②北京、南京等传统大城市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④商人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我国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③商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农业,占据主体地位说法错误,应排除含③的选项。B项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了解。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12.青花瓷产于我国的( )A.北京 B.南京 C.苏州 D.景德镇【答案】D【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我国的瓷器历史悠久,闻名世界。景德镇青花瓷是中华传统名瓷之一,青花瓷作为特色江西的产物在景德镇它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景德镇青花瓷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D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青花瓷产了解。知道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二、材料分析题13.(2017八下·常山月考)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养有一子,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他们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冯梦龙《醒世恒言》(1)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答案】(1)生产目的由自己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2)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在当时在江浙一带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劳动方式由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目的由自己自足变为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生产规模由小到大。(2)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常熟蒋以化记述:“大户张(设置)机为生,小户趁(去往)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早餐与晚餐)计。”(1)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时候中国江南地区出现的什么现象?(2)这里的“大户”、“小户”分别指的是哪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前身分别是什么?(3)“大户”、“小户”之间的关系怎样?【答案】(1)明清时期;手工工场的出现。(2)“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3)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3)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小户”指的是工人。他们的前身分别是商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识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 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 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答案】(1)南美。甘薯高产且适应性强。 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2)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3)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4)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甘薯引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原产地在南美,具有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优点。广种甘薯在当时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知,明朝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时甘薯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区棉纺织发达;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工商业市镇经济逐步形成壮大。分析三则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八下5.1.3《经济的繁荣》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八下5.1.3《经济的繁荣》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