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3.学习科学家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知识结构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二文化事业的发展视频导入“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氢弹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制造了原子弹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几十万人的伤亡.原子弹袭击后的广岛原子弹袭击后的长崎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原子弹第一次在军事上使用是什么时候?美国代号为“小胖子”代号为“小男孩”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1966年,我国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生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1948年到1950年邓稼先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美国海军部次长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我国用了2年零8个月!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意义: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漫步太空神舟一号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自主出舱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漫步太空神舟五号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漫步太空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一、从“两弹一星到”到漫步太空神舟13号天宫二号天空课堂嫦娥五号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降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 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患有疟疾的儿童20世纪60年代,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颈项的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菁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儿童发病率高,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可以致人死亡,疟疾在全球致死性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三、文化事业的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1、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C.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巩固练习2、1970年4月24日21时50分,从太空中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B.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C.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巩固练习C3、“细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赞扬一个人“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个人就是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A.侯德榜 B.邓稼先C.杨振宁 D.袁隆平巩固练习D4、“两弹一星”工程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代表有( )A.邓稼先 钱学森 B.杨利伟 钱学森C.翟志刚 杨利伟 D.邓稼先 袁隆平A巩固练习6、现在我们所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A.核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C.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D.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C5、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 )A.青霉素 B.青蒿素C.抗生素 D.头孢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两弹一星“的成功.mp4.mp4 【课程引入】科技文化成就情境导入.mp4 他被尊称为“魔稻祖师”,中国人民能吃饱饭全得靠他_超清.mp4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