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游县华岗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3月调研考试试题卷(八年级社会)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单选题(本题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国人对诗词的热情。以下诗词均以“春”为关键词,其中描述西北地区景观的是(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下列关于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7、8月间举办那达慕大会③喜食面食和米饭 ④住在便于拆装和搬运的蒙古包里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大,造就了各地服饰、饮食、民居等文化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藏日温差大,藏族传统服饰是藏袍B.新疆气候寒冷,维吾尔族常喝酥油茶C.云南气候湿热,傣族传统建筑是窑洞D.内蒙古地势平坦,蒙古族擅长赛龙舟4.下列关于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主要分布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灌溉的地势平坦的地区B.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地带广种水稻、小麦、棉花、瓜果C.西北地区依靠冰雪融水,畜牧业和林业发达D.内蒙古牧区以高山牧场为主5.坎儿井采取暗渠引水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灌溉 B.减少蒸发 C.节约成本 D.顺势自流6.下列关于乌鲁木齐和拉萨两个城市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②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③都是民族自治区首府 ④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门户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7.小明给父母介绍藏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下列在小明的介绍中应该出现的是( )①献哈达 ②“打林卡” ③种植青稞 ④信天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读下图,下列描述符合甲区域特色的是( )A.兴安林海,红松茂密 B.雪域高原,牦牛成群C.物产丰饶,“天府之国” D.水网密布,“鱼米之乡”9.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解释某地形区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与影响。图中序号与其填入的内容,合适的是( ) A.①海拔低,一马平川 B.②辐射强,太阳能丰富C.③冬暖夏热,日温差小 D.④湖泊星罗,沟壑纵横读亚洲大陆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10.近年来,乙区域的畜牧业产品逐渐走向全国各地。影响此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劳动力 D.交通11.2021年入夏后,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缺电状况。各地区陆续出台有序用电、错峰用电。季节性尖峰电价等政策,部分地区还采取高耗能企业限电停产的政策。“拉闸限电"反映了( )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B.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式C.资源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D.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人民生活12.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落地。这是我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关于该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说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经不适应我国国情 ②顺应了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③能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④能解决我国人口基数大的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3.对右侧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③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 ④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下列示意图告诉我们( )①人类活动都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②要保护草场资源这一非可再生资源③人类活动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环境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15.右侧“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告诉我们( )①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③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经济发展总要付出代价,破坏环境在所难免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6.1949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一年,以下场景在1949年可以看到的是(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延安召开 ②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③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 ④ 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北京签订A.① 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18.电影《兄弟之情》中的主人公伸开两条胳膊,向敌人的火力猛扑过去,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火舌的敌人的机枪口,最后壮烈牺牲。影片中的主人公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左权 D.雷锋19.著名学者费孝通曾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爰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纪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清除古代旧有阶级的社会差别。这“两种梦想”今天正在成为现实,以下史实能准确证明“第二个梦想”实现的是( )A.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B.“共同纲领的通过”C.在广大农村开展“人人均等”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0.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 )A.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B.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C.新中国彻底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申纪兰是我国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她可能经历的活动是()A.提出建造任命英雄纪念碑议案 B.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参与编写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举手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2.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 B.人民公社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23.下列时间轴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①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②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③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④段:“文化大革命”时期2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右侧人物事迹共同体现的精神是( )①爱国主义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国际主义、人道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5.“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到巨大损失,在抵制“左”的错误的基础上我国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神舟一号开启飞天之旅 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0分)26.读图回答问题(10分)(1)A、C两区域分别位于我国的 地区(填地理区域)。(2分)(2)请分别指出制约我国A、C两地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这两个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何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3)列举C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各一例。(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位于南北天山之间的伊犁河谷地区一一绿洲广布,自古人们以种植庄稼和果木为生。伊犁河谷被祢为“塞外江南”,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伊犁河谷及周边地带示意图及气温降水图(见下图)(1)据图判断河谷中河流的大致流向。(2分)(2)阅读材料和图片,指出伊犁河谷成为“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的人文因素是什么?并结合图片分析伊犁河谷能成为“塞外江南”的自然条件。(4分)(3)当前伊犁河谷地区发展面临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针对此问题,请你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一条建议。(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毛泽东致信李济深等民主人士,提出“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加强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讨论新政府的成立,拟订新政府的施政纲领。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某次战争结束后豪迈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材料三: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煤矿建成投产;1955年,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生产出来……(1)材料一提到的大会是哪次会议?该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什么意义。(2分)(2)材料二中的“某次战争”是指哪次战争?请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一位该战争中的战斗英雄代表。(3分)(3)材料三共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再例举两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所取得的重工业方面的建设成就(3分)(4)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949年—1978年粮食产量观察上图,分析1949年到1952年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原因。(2分)从1949年到1956年,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哪两次变化?(4分)1956到1965年,中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请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纵观这三十年国家发展,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图一开国大典 图二第一届人大 图三《土地改革法》颁布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图一开国大典的意义。(2分)结合所学,概括图二会议的历史作用(2分)(3)从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实现“三民主义”的。(4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A B B A B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D A C B A D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D A C龙游县华岗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3月调研考试答案(八年级社会)二、非选择题26.(1)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2分)(2) 西北地区:水分 青藏地区:热量(2分)(写降水、温度也可)相同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2分)(3)生产方式:高寒畜牧业(或:畜牧业)。(2分)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帐篷;行:马、牦牛。(任写其一即可)(2分)27.(1)自东向西流。(2分)(2)人文因素:自古绿洲农业条件较好,且沿途城镇众多,能够为过往商人提供食宿。(2分)自然条件: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相对平坦;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冬季气温偏高;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和夏季热浪侵袭;夏季高温,有高山上的冰川融水补给,水源充足。 (答出一点即可)(2分)(3)问题:荒漠化;(2分)建议:因地制宜,种植耐旱、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利用科技,发展节水及环保产业等。 (2分)28(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2分)(2)抗美援朝战争;(1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人物介绍基本准确即可。(2分)(3)一五计划;(1分)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康藏公路通车等(任选两例,一例1分,共2分)(4)抗美援朝的胜利,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分,练习精编P25)29(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2分,只写出土地改革不给分。)(2)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分,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也可)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2分,由农民私有变为集体所有也可)(3)1956年到1961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粮食产量减少。(2分)1961年,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于1961年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分,写七千人大会相关知识点也可)(练习精编P41)(4)要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要维护好群众利益,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意1点2分,练习精编P36)(1)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2分)(2)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分)(3)民族:图一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民权:图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地位。民生:通过图三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了平均地权。(任选两点,每点两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