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2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和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____和_____的关系问题。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_____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不同的表述: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 在同一哲学传统中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___、知与___、心与物、理与___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____的内容 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________的内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方法论角度:(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_________。(2)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_____和_____的关系问题。2.世界观角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_____,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__________的问题。3.地位和作用: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_____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_________和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标准:(1)唯物主义认为,_____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_____后有意识,_____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认为,_____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_____,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_____决定物质。2.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试图从某些具体的_________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把_________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②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历史观上的_________等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_________(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 把_________(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答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2.本原 同一性3.神 行 气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基本问题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思维 存在2.始终 必须回答3.世界 基本性质 方向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物质 物质 物质 意识 意识 意识2.物质形态 自然科学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唯心主义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共同本质3.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易错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诱思: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探究:(1)搜集古代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观点。(2)与同学分享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并判断他们都研究了什么问题。【归纳·释疑】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者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二者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3)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典例·示范】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 )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C.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D.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解析】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我”,是主观唯心主义,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他们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B都片面,材料并没有探究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问题,D不选,正确答案是C。【拓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知识点扎实,就能从材料中看出孟子和王夫之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两种观点都首先要回答谁是世界的本原。【素养·提能】“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科学精神)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科学精神)提示:“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议题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议题诱思:材料一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是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探究:(1)搜集并归类整理哲学家的基本观点。(2)与同学交流分享你归类整理出的哲学的基本派别。【归纳·释疑】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哲学基本派别与哲学基本问题:(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典例·示范】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这两种观点 世纪金榜导学号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存在不足之处D.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解析】选C。泰勒斯和《管子》书中的《水地》篇都指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根源)”,这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这是其不足之处,正确答案为C。【素养·提能】南北朝时,以齐国宰相萧子良为首的一批社会名流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萧子良几次组织众人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1)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科学精神)提示:“形”指存在,“神”指思维。(2)范缜和萧子良观点各属于哪个哲学派别?他们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科学精神)提示:范缜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萧子良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其主要观点是思维决定存在,思维是世界的本原。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特别提醒①“思维”指人的意识、思想等主观的东西。“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实在的东西。②“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代表人物 观点可知论 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认为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 休谟:“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3)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分歧 世界本原 谁先谁后 谁决定谁唯物主义 物质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 意识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②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时代 代表人物 观点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德谟克里特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泰勒斯 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古印度 “四根说” 地、火、水、风。春秋时期 《尚书·洪范》 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战国时期 荀子 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东汉 王充 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南北朝 范缜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末 王夫之 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④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物质。原子的属性=物质的属性。②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③局限性: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国家 代表人物 观点英国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英国 约翰·道尔顿 化学家“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法国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法国 霍尔巴赫 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质世界的总和。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①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二不是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特别提醒A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②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典型代表1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7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2 王守仁 心外无物 8 休谟 我的知觉是我的唯一对象3 慧能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9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4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0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5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11 叔本华 万物是我的表象6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12 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2)客观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典型代表1 中外神创论 上帝创世说,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2 柏拉图 理念论:他认为存在著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於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3 黑格尔 绝对观念论: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精神,“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它不是个人的精神、人类的精神,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精神。它是世界万物的始基和本质,万物是它运动变化的产物,是它的表现、外化。4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 朱熹 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6 董仲舒 天命论: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得来的,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7 生活中的实例 8就是发,4就是死。喜鹊叫喜,彗星不详,指纹手相星座风水生肖决定命运。富贵在天,生死由命。特别提醒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②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③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④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⑤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1、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二元论(哲学道路上的“另类”)1、观点: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2、实质:偏于唯心主义。特别提醒】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③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归纳】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本原 进步性 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具体的物质形态 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1)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2)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原始性、自发性、直观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1)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3)是现阶段最彻底、最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同点 三种观点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归纳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根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 高中政治人教部编版必修4 (2022年).doc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案 高中政治人教部编版必修4 (2022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