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提高对不同类型题目的作答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准确把握说明文的对象特征
2、难点:提高对不同类型题目的作答技巧。
【课型】复习课
【学情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分析卷做了不少,但不少学生在辨别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思路方面,仍显得能力较弱,答题质量很不理想。本堂课结合说明文语段进行讲析,以帮助学生提升说明文的阅读水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选择说明文阅读篇目,学生完成部分文后习题。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在平时的训练中,发现同学在说明文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将结合几篇我们练习过的说明文,就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这个话题来进行复习讲解,以帮助同学更好地把握说明文的阅读。
二、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一)解释说明对象的概念。
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类: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这类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这类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往往从形状、构造、种类、功能、性质、方位等角度来介绍对象的特征。如《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国石拱桥》、《落叶》等。
事理说明文往往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来介绍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等。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形状、性质、功用等多方面的特征。一般而言,事物说明文多介绍外部特征;事理说明文多针对事物的内在特征进行说明。
(三)总结题目类型
【试题举隅】 《地球开的“玩笑”》(2013初中语文教与学——阅读)
第2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
【答案】地球上的某些奇怪现象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试题举隅】 《飞舞的线条:书法》( 2010年青浦二模卷)
第19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9分)
(1) (2) (3)
【答案】(1)汉字书写形式的演变(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2)中国书法产生的条件和基础
(3)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精神、灵魂)
【试题举隅】 《中国结》( 2012年江苏南通中考试卷)
第15题:根据第③段文字,概括中国结的特点。(6分)
【答案】(1)工艺精巧;(2)造型完美;(3)命名具有吉祥美满的象征义。
2.题型概述
1.以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2.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整合。
3.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4.以表格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解题思路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①从标题入手,许多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果标题中不包含说明对象,也可在文中寻找高频率出现的名词性词语。
②抓首括句(段首用以概括本段大意的句子)和中心句。
说明文开头常会引出或提出说明对象,结尾常会对本文说明内容作总结,抓住这些关键句,
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说明对象及相关特征。
③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有时并无标题,中心句也不明显,那就得认真阅读文章(语段),
逐段(逐句)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2.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阅读全文,借助“中心句”(具有总领性、总结性的语句)把握每段的大意。
③梳理文章思路结构(分段)。
④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试题举隅】阅读选文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2010年上海中考试卷)
第20题: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10分)
篇名: (1) 作者:×××
出处: (2)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
(5)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的崇拜
社会习俗 (6)
【答案】(1)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1分) (2)《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1分)
(3)光学原理(2分)(4)人类因生存择食的需要对红色最敏感(2分)(5)文化心理(2分)(6)作为色彩习俗,中国红具有固定性、守恒性和排他性(2分)
3.答题基本原则:
虽然名为“开放拓展题”,但一定要牢牢记住答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文本观点”,无论是谈认识,作推断,还是作解释,写方案,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而是必须依据文本的基本观点、内容来展开。
【试题举隅】 《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09年上海中考试卷)
第20题:2010年5月1日,学校为庆祝上海世博会开幕,计划在校门口摆放花卉。请依据文中花卉装饰设计原则,从下表中选择两种最合适的花,并从欣赏角度写出观赏效果。(6分)
花名 花期 花型 花色
雏菊 12—5月 较小 白、黄
大丽花 6—8月 较小 红、橙、紫
一串红 5—11月 较小 红、紫
向日葵 6—10月 大 黄、橙
郁金香 4—5月 较大 白、黄、粉
水仙花 11—3月 较小 白、黄
香雪球 3—7月 较大 红、白、紫
选择花卉(1) (2)
观赏效果:
【答案】 (1)黄色或粉色郁金香(2分) (2)红色或紫色香雪球(2分) 绚丽多彩,给人热烈、喜庆的感觉。
5.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的说明对象,要回答的是“特
征”、“原因”还是“功用”。
2.审清题目要求回答的形式,尤其是在“概括题”、“分条论述题”等题型中,如果题干给
出了其中一点的范例,那么必须注意该题中很可能包含了“仿写”的要求。
3.“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说明内容=对象+特征。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新课
学生总结: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五、作业布置
完成阅读练习一和练习二
附录:说明文练习及参考答案
练习一: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
①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代没有当今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统,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则成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古
代工匠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种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了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②建筑的南立面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 11 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可使更多的太阳光线斜射到殿内。从地理学角度而言,我国位于北半球区域,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相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有利于采光。
③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的三分之一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的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
的烦扰。
④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⑤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地引入建筑内部空间。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⑥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帝王在其中的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⑦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早期的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宫廷里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透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⑧紫禁城古代建筑的采光方法简易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科技日报 2019-12-04 作者:周乾,有删改)
12.阅读全文,完成下表的填写。(6分)
13.根据提示梳理第②段说明的思路。(5分)
14.下列紫禁城内部设计的要素中,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 )(3分)
A.光润如玉的地面 B.浅黄色的墙壁
C.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紫禁城古建筑群中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
B.现代建筑一般没有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可直接进入室内。
C.紫禁城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无借鉴意义。
练习二:上海为何也叫“海上”?
1上海的别称很多,晚清以来,在文人骚客的笔下,“上海”常常被一个新的别名“海上”所替代,如《海上繁华梦》《海上花列传》《海上画林》等。
2“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生成新的陆地。春秋战国时期,曾属吴国、越国、楚国。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故别称为“申”。东汉末年,东吴孙权在这里建立水师基地,不过那时此处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建议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区)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浦”指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那时的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这里开始建镇,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名“上海镇”,这就是地名“上海”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上海县。
3“上海”为什么又会被称为“海上”呢?有一种说法是,上海的土地是“从海上来的”,故而别称“海上”。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上海这片土地,是江河泥沙长期淤积而成的,其海岸线一直在缓慢地向东推移,仿佛不断地从海里“长”出新的土地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上海县曾实际管辖着两个乡:高昌乡和长人乡。长人乡在古代又称“长人坑”。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古代吴越地方史的著作叫《越绝书》,其《外传记吴地传》中说:“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从海上来。”意思是说,娄县以东有一个叫“十里坑”的地方,古代名为长人坑,它是从海上生长出来的。
4另外,我们还可从语文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沪上”和“海上”的得名理据。
5汉语中的“上”字意义很丰富,其中之一是“江河的边侧”。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唐代司马贞解释说:“‘上’者,亦‘边侧’之义。”就是说,孔子葬在鲁国都城之北的泗水旁边。又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的“上”字,也是“旁边、附近”的意思;“川上”,泛指水边某一地方,并非定指。
6上海的别称“沪上”,其中的“沪”,应该是“沪渎”的省称。沪渎是古代的一条河流名,指吴淞江下游近海处的一段(今黄浦江下游)。因当地人民用“沪”(捕鱼的竹栅)在江海之滨捕鱼为业而得名。“沪上”本谓沪渎附近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上海的一个别称。大海是百川汇聚之处。“海上”本指海边,如汉代的丞相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到了近代,“海上”才作为上海的别称而出现,如冯自由《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中就有“旅沪志士余杭章炳麟……因联络海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由“沪上”而“海上”,可能是晚清的文士们觉得上海面朝大海,海纳百川,“海”字磅礴大气,较“沪”字更能恰当地反映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特点吧。
13.根据第②段内容,“上海”的得名过程是:(6分)
“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 ——( 1 ) ——(2)—— (3)——“上海县“
14.阅读全文,"上海“被称为”海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5.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 ____(3分)
A.第①段列举《海上繁华梦〉等书名,说明了 “海上”是“上海”的别称之一。
B.《夕辰记吴地传》出自我国最早的介绍古代吴越地方史的著作《越绝书》。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汉语中的"上”字意义很丰富。
D.“沪上“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条名为沪渎的河,"沪“是古代捕鱼的竹栅。
16. 文章标题为"上海为何也叫’海上?” ,第⑥段却花很多笔墨介绍上海被称为"沪上"的原因,请分析这些内容是否多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