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课 题 】七上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 课 型 】复习课【考纲解读】●能区别“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能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并举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复习目标】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相对稳定。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①会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计算年较差。②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世界的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①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②从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4.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地区、规律、气候特点及气候成因等。【复习模式】问题——探究——掌握。【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快速记忆法、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教具准备】课件、地理挂图。【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与展示复习导入:同学们,三国故事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火烧赤壁利用了什么有利的天气条件?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江上大雾漫天,成功借箭。 赤壁之战:东吴周瑜率兵3万,利用天时“ 东南风”,地利“ 敌在北岸”,采用火攻,打败曹军80万。 教师出示复习目标:学生观看图片,回答教师提问。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2.学生回忆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火烧赤壁的故事,并合作分析他们成功的天气因素。3.学生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习与巩固读图与讨论合作与探究基础巩固篇:(快速抢答)一、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2.卫星云图:蓝色—_____;绿色—___;白色— ____(越白表示云层越厚)3.空气质量的高低用______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越大表示污染越___ 。 4.识记P59常用的天气符号5.风向是指________的方向。①1个风尾代表2级风;②风尾或风旗的方向就是风向;③风尾在风杆的顺时针风向 波峰状 波谷状教师展示图片:《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三、降水的变化与差异1.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测量仪器: (降水量用 表示)2.读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降水的___变化,A地是 型、B地是 型。四、世界的气候五.影响气候的因素:____、___、____。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观测:通常一天进行_ _次,温度计离地面 米高,气温用 表示。2.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午后___时左右,最低气温是____前后。3.气温日较差= — 4.气温年变化 (一年中)大陆 最高月均温 ____月 最低月均温____月海洋 最高月均温____月 最低月均温____月 气温年较差= — 5.用气温曲线图表示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北半球:波____状(凸)(最高月均温在 月,最低月均温 月)南半球:波____状(凹)(最高月均温在 月,最低月均温 月)6.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_______相等,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_____,等温线越稀疏,温差越_____。7.学生读图回答:①分别指出年均气温高于20°C和低于0°C的纬度范围。②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生合作探究:①赤道附近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极地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②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③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与沿海年降水量的区别?学生自主探究:①气候的两大要素: 和 。 ②全球共有 种气候类型,其中热带 种、温带 种、寒带 种。③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地区、规律、气候特点。通过快速抢答,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知识。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用问题引导: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衔接与过渡追问与探索能力提升篇:科学家考考你 爱因斯坦(问题1) 居里夫人(问题2) 袁隆平(问题3) 钱学森(问题4)追问:材料1:赤道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一生中从未亲身经历过下雪的天气。材料2:两极地区随处可见皑皑白雪和巨大冰山。材料3:春节期间,我国北方居民喜欢到南方旅游,感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南方人们则愿意到北国观赏冰雕、雾凇,领略那种晶莹剔透的风景。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资料,提出两个地理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学生选择喜欢的科学家,回答问题:问题1.“这几天,我们那里的气候不太好,老是下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问题2.请你根据对西安某日天气预报的描述,画出相应的天气预报符号:西安“阴转小雨,西北风6级”: 问题3. 家住广州的小红姐妹俩放寒假后,小红要去伦敦,姐姐要去莫斯科旅游,妈妈给小红准备了一把伞,给姐姐准备了毛衣、毛裤、羽绒服等一大包衣服,小红说妈妈偏爱姐姐,你认为妈妈真的偏爱姐姐吗?请说明原因。问题4.说出下列气候现象的影响因素气候现象主要因素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台湾岛台湾山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学生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提问: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造成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通过科学家考考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思考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检测与提高自我检测篇:1.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月分配图,完成下列要求。2.下图为某地等值线图,数值关系为A>B>C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合作探究:1.①图中气温最低的月份是 ______ 月,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______ 月,说明该地位于 ______ (南、北)半球。②该地降水最多的月是 ______ 月,降水多的季节是 ______ 季。③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极地气候D.地中海气候2.①若三条线为等高线,则甲、乙两地可能发育河流的是?②若若三条线为等降水量线,则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关系是?③若图为世界某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图,⑴该区域位于 (南、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 。⑵如果甲、乙位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甲应该位于 上,判断的依据是 。从实际出发,将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加以运用。构建与梳理回顾所复习的天气与气候的知识,边总结边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知识体系: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符号所示的天气状况中,适合召开学校运动会的是( )A B C D2. 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秋高气爽,水碧林红C.常德夏季高温多雨 D.春暖花开,草长莺飞3. 下列行为对空气质量没有影响的是( )A.秋收后,村民把秸秆烧掉,用秸秆灰肥田B.城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尤其是私人汽车C.许多家庭用煤炉生火做饭 D.电动摩托车的使用4. 国家级森林公园武冈山山顶海拔1 372.5米,如果山脚某处(海拔572.5米)气温为27.8℃,那么山顶的气温大约是( )A.25℃ B.23℃ C.32.6℃ D.4.8℃5. 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6. 有一位外国小朋友的家乡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位小朋友家乡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极地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二.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洲,约是____℃。(2)亚洲中部的_______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___。(3)南半球的20℃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纬线)接近。(4)由以上分析,你认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 (1)A地____月份降水最多,约为______毫米,______月份降水最少,约为_____毫米。??(2)B地7月份降水约为_____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_____月。??(3)通过观察A、B两图,你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的不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四幅“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回答问题。? ? (1)四幅图中,全年降水稀少的是_____,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的是_____。??(2)乙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3)四种气候类型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4)终年高温,一年之中有明显旱雨两季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图。【教学反思】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自我检测环环相扣,知识点之间地自然过渡,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转换,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要能够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比如,从三国故事入手,分析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天气条件,转入天气与气候的复习,一步一步地实现了知识的重现和运用。讲练结合,精讲精做,针对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习题,在习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层次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操作过程中,即讲即练即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2.本课的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把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全面展现出来。针对本课的不足或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力求在对比分析中令学生掌握本课的所复习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