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变色龙》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变色龙》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变色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结合社会环境,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性,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品析讽刺小说的艺术手法。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齐读题目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其体色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多媒体出示变色龙变色图片)。小说写的是人,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呢?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和猜测,默读课文。
2.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预设: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3.为何要以《变色龙》为题?
预设:以“变色龙”来比喻奥楚蔑洛夫,因为奥楚蔑洛夫与变色二者有着共同点——善变,以此达到讽刺的目的。
三、 梳理情节,复述课文
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态度和裁断左右摇摆。跳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提示:通过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预设:

小结: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围绕着狗咬人事件,作者把笔触集中在一点上,将地点定位于木柴厂门口,将所有人定格在一个画面中,而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就好像处在剧院舞台的聚光灯下,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进行了六次判定、五次“变色”,演出一场极为荒唐可笑的滑稽闹剧。
四、抓住言行,分析人物
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表面上一直变来变去,实际上有一种东西一直没变,那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理清故事情节,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细读、品味对奥楚蔑洛夫的精彩描写,揣摩其心理活动,分析其性格特征。
预设:
1.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凸显人物性格。他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而他见风使舵、谄上欺下的性格特点,正反映在他的话语里。如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先问“你拿的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赶紧表态“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赶紧表态:“这个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其嘴脸变化之快,真令人瞠目。而他无耻至极的奴性通过语言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或胆怯,为下面态度的转变做铺垫。再如“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了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神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我们通过动作和神态,揣摩到了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他的善于变相、投机钻营、溜须拍马。
小结: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心甘情愿当统治阶级的看家狗。作者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进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准确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活动,使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变色龙也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对此,作者没有一句主观的评判,而是将自己的好恶隐含在客观的描写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通过他的前后矛盾、丑态百出,尖锐地讽刺了这样一种奴性人格。
五、 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练习:根据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补写对联。
横批:媚上欺下
上联:面对权贵趋炎附势尽显奴才脸
下联:
2.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描写,认识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正如对联中所说,他是沙俄统治的爪牙,在上层权势面前奴颜婢膝、俯首帖耳;他是沙俄统治的代表,在广大群众面前专横凶残、作威作福。鲁迅先生描写剥削阶级走狗的那句话“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十分适合这个沙俄警官。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小说的第三个要素——环境,把握文章主题,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六、积累拓展,布置作业
如果根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这三个人物的衣着、表情、语气、动作等,会进行怎样的设计,说说你的看法。小组内讨论交流,集思广益,有兴趣的还可以编演小品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结合社会环境,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性,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2.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小品表演,导入新课
1.学生表演小品,大家点评。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讽刺小说《变色龙》。作者契诃夫借用变色龙这种善于随着环境而变化身体颜色的动物,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善变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贡献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艺术形象。
二、分析环境,认识社会
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土壤催生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社会畸形儿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小说的第三个要素——环境。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讨论: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预设:
1.沙皇统治下社会冷清、死气沉沉,经济萧条,一片破败。
第1段:“四下里一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的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2. 沙皇警察鱼肉百姓,搜刮人民的财产。
第1段:“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3.不仅是奥楚蔑洛夫,包括赫留金和围观者在内的小市民冷漠无聊、迎合强者、见风使舵、麻木庸俗。
第3段:“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第28段:“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第7段:“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第12段:“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是凭良心说话。”
4.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只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而警察制度就是上层阶级的意愿制度。
第7段:“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所示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第8段:“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第12段:“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第17段:“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功夫就叫它断了气!”
5.权贵横行,权势遮天。
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在围观群众及将军家出厨子的口中却又无处不在。大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转变态度,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这两个人的霸道和权势滔天。
补充写作背景(多媒体):《变色龙》写于1884年。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最反动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非但没有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新沙皇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
小结: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萧条、法律虚伪、权贵横行、民众麻木,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我们不难想象,假如奥楚蔑洛夫秉公处理,他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所以奥楚蔑洛夫频繁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契诃夫截取了最典型社会环境的一个横断面,既反映出时代特征,也深刻揭示了人物性格。也让我们认识到,这种社会环境是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而奥楚蔑洛夫又维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因此,作者表面上是鞭笞奥楚蔑洛夫,实际上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这才是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所在。
三、 品析小说讽刺手法
《变色龙》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令人深思。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收到深刻的讽刺效果的。
预设: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使人物形象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并使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收到极强的讽刺效果。
1.夸张:在短短的时间内,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对比: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现为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四、 课堂练笔,想象续写
这篇课文结尾写到:“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我们去思考。请你发挥想象,续写故事,200字左右。
方法指导:1.紧扣主题,要和中心吻合;2.紧扣故事情节,内容要和原文衔接;3.紧扣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和原文相符。
五、 布置作业,积累拓展
契诃夫还有很多经典短篇小说,课下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的社会意义。
方法指导:理情节,知内容;抓描写,看言行;析环境,认社会。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