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课题: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
(一)课标要求
1能够根据图文自料描述区域的位置特点。
2掌握区域最主要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
3学会分析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区域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共五个框题:“地理位置”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范围及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条件;“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主要介绍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沿江地带的城市”和“沿江地带的工业”主要介绍了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主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但是对于学习一个区域的所有重要自然要素还缺少一种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另外学生对于区域地理中自然要素的学习还缺少一种对比分析的能力。因而要在学习中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方法与媒体: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等方法,然后借助与多媒体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创新支点的设计:充分利用对比方法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能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3.培养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重点: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难点:1.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
2.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___(高原) B.___________ (山脉)
C.___________ (山脉) D.___________ (河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达成目标:会正确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此处这样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一)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74、75课文和图8.17,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 ____、西至四川_____ ___, 东西绵延长______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 ___千米的范围内,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读课本P75页图8.18,1、回答下列问题:
(1)三地夏季气温最高值分别为上海_____、武汉_____、重庆_____。
(2)三地冬季气温最低值分别为上海_____、武汉______、重庆_____。
(3)三地年降水量均与下列哪个数值最接近( )
A.200毫米以上 B.400毫米以上 C.800毫米以上 D.1000毫米以上
(4三地降水主要集中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 降水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受_____季风的影响。
(6) 概括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气候类型名称:____________。
2、总结长江沿江地带优越自然条件:
①地形条件:地势总的看来比较__ __,以___ _和____ ___为主。
___ 东西排列,有利于农业、交通等发展。
②气候条件:
长江沿江地带属______ _____气候,夏季___ _,冬季__ _,四季_ ___;
降水_ ___,属于________地区(干湿地区),利于农业、水运等发展。
③资源条件:受地形和气候影响,__ __稠密,__ _众多,是我国____________最丰富的地区,利于旅游业、水产养殖、内河航运的发展。
④水运条件: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___________。
(三)观察比较上游流域与下游流域在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区内差异。
1、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
2、总结 地形差异:上游流经我国第一阶梯,江面狭窄,滩多流急,峭壁高耸,雄伟壮观。中下游流经我国______阶梯,江面____,水流____;____稠密,____众多。
3、总结利用方式差异:长江上游可以发展水电业,长江沿线可以发展____业;上游可发展____业,中下游可以发展________业和________业。(P76)
4、以________ 和________两个城市为界,我们可以把长江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四)阅读课本P77页的图8.21,看一下,长江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
三、当堂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有关长江沿岸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长江沿岸地带东起上海,西至贵州省攀枝花市,南北绵延3000多千米
B.长江沿岸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市,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
C.长江沿岸地带南北大致在长江两岸3000千米的范围内,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
D.长江沿岸地带东西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是一个较为典型的“H形”区域
2.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黑龙江 B.黄河 C.珠江 D.长江
3.“江面狭窄滩多流急,峭壁高耸,雄伟壮观”所描述的河段位于( )
A.长江源头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游 D.长江下游
4、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段是( )
A、下游 B、中游 C、上游 D、中下游
5.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是( )
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凉爽,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C.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D.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
6.长江沿江地带所贮藏的矿产资源中不包括( )
A.石油 B.天然气 C.煤 D.铜
(二)综合题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25°N~35°N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与其不同。
四、整体建构
五、课后练习:
学习与检测的释图导学
六、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