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的衣食之源》 是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第一课,本课的编写 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 6 条“初步了解我国 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动 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本课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作为切入点,设置了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白 白的大米哪里来”和“美好生活的保证”。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白白 的大米哪里来”, 旨在让学生了解大米的由来:从大米的生产过程中了解大米的来 之不易,体会农业劳动者的产勤付出。同时教育学生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第二部分“美好生活的保证”, 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不同种类展开,通过介 绍四种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懂得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因此,教材首先以 学生熟悉的大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大米的生产过程。其次介绍了几种不同 的农业类型,加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农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 关,懂得尊重农业生产者。从而增进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获得社会性发展。二、学情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当前,绝大部分 四年级的学生,都远离农事劳作,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尤其在广州这样的一线 城市,小学生五谷不分、蔬菜不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别说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 产过程。不少学生对农产品的来源不了解,生活中有浪费的现象。三、设计意图本课通过视频和游戏拉近学生与农业生产的距离,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尊重农业劳动者。了接粮食等农作物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拒绝浪费,并且引导 他们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大米的种植过程,激发探究其他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兴 趣。2.通过模拟插秧游戏、采访体验收割、打谷劳动的同学,体会农业生产者在 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尊重农业劳动者。3.了解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养成节约粮食、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懂得感 恩的好习惯。五、教学重点了解大米的种植过程,激发探究其他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兴趣。六、教学难点体会农民生产的艰辛,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七、教学准备课件、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八、课时安排1 课时(20 分钟)九、教学预案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猜个谜语吧! 2.课件出示: 一粒粒,像珍珠, 白灿灿,锅里铺, 煮熟香气飘满屋, 引得饥肠咕噜噜。 (猜物) 3. 大米除了可以做成米饭,还可以做成哪些美 味的食物呢? (出示米粉、米糕、粽子、寿司 等图片) 4. 介绍大米: 大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它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人体所需的 营养元素。而且世界上有一半的人 口都是以大 米为主食! 3“民以食为天”, 同学们,当你吃着香喷喷的 米饭时,你可知道白白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课件出示标题: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1.学生猜谜,最后揭 示谜底:大米。 通 过 猜 谜 激 发 学 生 的兴趣,引 导 学 生 思 考 大 米 从 哪里来,导 入新课。探寻由来 1.播放视频。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米是怎么来的? 我 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吧! 请大家思考,种植水稻 要经历哪几个环节? 等下要邀请大家排排顺序 哦! 请看视频 2.排序游戏。 师:看完视频,你知道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了吗? 学习单上有大米种植过程的图片,我们试着来 给它们排排序。 (1)课件出示有关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 碾米的图片,同学们重新排序。 (2) 正确答案是这样的,你排对了吗? 出示: 育秧——插秧 —— 田间管理—— 收割— —碾米 3.请你根据这个图片说说大米是怎么来的吧! 4.同学们说得真好! 说明刚才看得很仔细! 一 粒种子变成白白的大米,不仅时间长,而且工 序多。每一个环节都要克服很多困难, (1) 育秧: 育秧的时候农民要给秧苗盖上薄 膜,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精心 培育和护理秧苗。 1.学生排序。 2.观看视频,把关键 步骤记录在任务单 上。 3.学生回答大米是怎 么来的: (1) 先要选择优良的 种子,再把种子播到 土里育秧,等秧苗长 成后,农民再把它们 移栽到水田里。 (2) 为了让水稻健康 成长,农民还要灌溉、 除草、喷药、排水、 施肥。 (3) 水稻成熟后,农 民要顶着烈日收割和 脱粒。 (4) 最后经过晒谷、 碾米, 白花花的大米 就出来了。 学 生 知 道 了 大 米 的 种植过程, 明 白 粮 食 的 来 之 不 易。(2) 插秧: 秧田里长出绿绿的秧苗了,种田人 要忙着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让秧苗有 足够的空间生长。 说起插秧啊!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很简单。 其实不然,我们一起来看看插秧的视频吧!(播 放插秧视频) 小结插秧要求: 农民伯伯要两脚分开,双腿半 蹲(这是为了在水田里站稳) 腰要下弯 90 度, 退着走,把秧苗均匀、整齐地插好。 有一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农民伯伯插秧的情 景: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听了这首诗,有些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感受一下 什么是“退步原来是向前”了? 我们就来玩一 个插秧的游戏吧! 请同学们按照插秧游戏的要 求,重复动作,持续 3 分钟。(播放模拟插秧视 频) (3) 田间管理: 为了让水稻茁壮成长,种田人 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施肥、喷药、 排水...... 化肥、农药都是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在 施肥和喷药的时候,还要避免化肥、农药对人 体的伤害哦! (4) 收割: 丰收是喜悦的,也是忙碌的。一串 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种田人顶着烈日, 忙着收割,然后用脱粒机将稻子脱粒,获得稻 谷。我们有几位小同学就在丰收季节,亲自去 田间地体验了收割和脱粒。(播放小朋友收割的 视频) 看完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问小红、小明和 小军的吗? (5) 碾米: 农民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 壳与米自动分离,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大米。 小小的一粒种子变成大米经历了好几个月,几 十道工序,农民伯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真是 来之不易啊! 5.不仅大米如此来之不易。我们的粮食还有小 麦、玉米、高粱等等,都来之不易。同学们课 后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它们种植的时间和所经历 的工序。 4.做插秧游戏。 5.谈插秧的感受。 6.采访“小农民”。感恩珍惜 1.一粒米经过了很多人的辛勤劳动才生产出 来,我们要感恩大自然,感谢种田人的付出, 还要感恩为粮食增产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学生朗读 通 过 朗 读 朱 子 家 训 和 习 主 席2.播放袁隆平视频。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团队,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国 14亿人 口的粮食问题,还在十多个国家推广, 帮助世界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他被人们 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他们和种田 人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人。那么,在生活中我 们应该怎样做呢?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读: 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这是朱子家训里的话,告诉我们: 每粒米都 来之不易,每一样作物都来之不易,生活中我 们要学会珍惜,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5.习近平爷爷也在很多场合提到了要节约粮 食。(出示习主席的讲话)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 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 家长也不让浪费。 5. 让我们谨记习爷爷的话,珍惜每一粒粮食, 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6. 拓展提升: 课后,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参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验耕种生活,了解我国的 农耕文化。还可以去阅读由袁隆平爷爷作序、 推荐的《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的话,增强 学 生 珍 惜 粮食、尊重 农 民 劳 动 成 果 的 意 识,并且引 导 他 们 落 实 到 日 常 生活中。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1. 水稻的种植要经过哪些环节? 2.请选择一种农作物, 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 以是蔬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 3.给饭堂创作一条节约粮食的标语。 1.学生课后创作一条 “珍惜粮食,拒绝浪 费”的标语。 2. 学生课后了解其 他农作物的种植过 程。 加深理解, 落实到日 常生活。答疑解惑 1.请选择一种农作物, 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 以是蔬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 (1) 了解小麦的种植过程: 整地——播种—— 养护——补水—— 管理—— 收割 西红柿的种植过程: 整地——做畦——育苗— —施肥——浇水——修果 2. 育秧方式除了塑料薄膜保温育秧,还有其他 的方式吗? 我国幅员辽阔,因地域不同,农民育秧的 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 秧、塑料薄膜育秧、塑料软盘育秧等。教材上 展示的是塑料薄膜保温育秧,这种方式有利于 保温、保湿、增温,秧苗的成活率较高。 3. 种田人为啥要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 因为育秧的时候秧苗比较密集。如果不移栽,会因秧苗密度过大无法正常生长; 另一个 原因就是通过移栽,能促进根系更发达,有助 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4. 大米的生产过程很艰辛,但是要成为美食还 是要付出一些劳动。请举例说明。 (1) 我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 物,但是要吃到美味的粽子是需要付出很多劳 动的: 洗米泡米、准备馅料 、煮软棕叶、包粽 子、煮粽子等。 (2) 元宵节我们吃的汤圆,软软糯糯的,也非 常美味,要吃到美味的汤圆是需要付出以下劳 动: 将糯米打成粉,将糯米粉揉成面团,准备 馅料,包汤圆,煮汤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