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70张PPT。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文登市教研中心 姜承彬一、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总体介绍1.新旧教材内容对比及改编意图(1)内容的变化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由原教材的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的第一、二、三节以及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三节,第三单元第二节的部分内容组成。 改编意图:将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相关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增强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相关基本观念,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和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2)标题的变化单元标题: 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之一,如果用水做标题,对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改为“探秘水世界”对学生会有更大的冲击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水还有什么奥秘?我们如何探究水的奥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节标题: 标题更直白,将每一节的核心内容外显 ,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 2.本单元教材内容体系 本单元教材“探秘水世界”,实际上是要以水为代表物,引领学生探究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变化之秘,让学生在开始化学学习之初,就初步形成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看物质的变化的基本观念,初步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单元教材结构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分子的特征物质的状态变化的实质吸附过滤蒸馏纯净物与混合物水的分解水的合成化学变化的实质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原子的结构原子中的电子原子质量的计量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构成物质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与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概念符号结构应用3.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3)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历史的分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原子内部各粒子的数量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4)通过人类认识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元素的认识历程分析,理解什么是元素?学习用元素符号表示常见的元素,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的相关信息。4.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2课时)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1课时)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2课时)第四节 元 素 (2课时)到实验室去 (1课时)单元复习 (2课时) 共10课时(2)教学建议建议(一)本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对微粒观和元素观形成相关的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观”主要包括:①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② 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③ 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④ 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物质组成的元素观”包括: ①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②物质可以按照元素组成进分类。 ③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 教材内容体系与观念的建构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水的分解 水的合成 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的电子 原子质量的计量 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隔。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微粒观第四节元 素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水的分解 水的合成 原子的结构 原子中的电子 原子质量的计量 元素与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简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物质可以按照元素组成进分类。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 元素观教材内容体系与观念的建构 建议(二)循序渐进引领学生从微粒的视角看物质及物质的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认识分子构成物质及分子的特征水的分解 水的合成认识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化汤姆森的发现 卢瑟福实验认识原子的结构、离子及离子的形成。人们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的认识发展建立元素的概念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化学变化根据核外电子排布分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行为掌握元素符号运用元素周期表 建议(三)注重科学方法和化学科学思想的教育。 教材为了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化学科学思想的教育内容。例如,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天然水的净化)、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的科学计量方法)、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和元素概念的建立等等,这些内容都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希望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二、各节教学内容介绍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一)教材的变化及意图 1.外显化学科学方法,体现化学方法论 化学科学方法不仅是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科学的有力手段和工具。化学的方法论也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教材中一些科学方法往往是内隐于具体的概念和知识之中。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 沉降:天然水中较大的泥沙颗粒,静置后会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加入明矾可以加速泥沙的沉降。过滤:过滤是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过滤器就像一个小筛子,水分子等体积较小的粒子能通过滤纸中的细小空隙,而泥沙等较大的颗粒则留在滤纸上。吸附: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水或空气中的一些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很容易附着在其表面而被除去。蒸发:加热时,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扩散到空气中,此时,我们说水分蒸发了。结晶:溶解于水中的矿物质在水分蒸发后以固体的形式留在玻璃片上,我们说矿物质结晶析出了。蒸馏:给水加热使之变为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得到液态水的过程叫做水的蒸馏。蒸馏得到的水称为蒸馏水。2.删掉部分微观模拟图,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这些图片将真实的物质与模型化的微观图示对照,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分子的运动与能量的关系以及物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对于深化学生的认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这些图片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在本次修订中我们接受了一些专家的建议删去了这几幅图片。另外还更换了“水的天然循环”和“自来水生产过程”两幅图示,使之更加清晰,更科学,更便于学生学习。 (二)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材分析认识分子基本问题 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可化作云雨雪? 在水的状态变化时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间隔怎样变化的? 在水天然循环的各个环节上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怎样运动的?典型事实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情景与活动 情景图示:封闭在针筒的水煮沸,水分子的变化。 生活经验:水的蒸发、水蒸气冷凝。活动天地:描述水分子的运动。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挑战自我: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基本理解 水是由水分构成的; 水分子很小;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水分子间有间隔; 水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实验探究净化天然水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少; 天然淡水中含有泥沙、矿物质和细菌等。吸咐沉降过滤蒸馏概念鉴别天然水硬水软水基本操作蒸馏水含不溶性杂质的水含不溶性杂质的水 根据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图,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蒸发结晶混合物纯净物 将化学基本操作与水的净化目的结合起来,赋实验予直观、现实的意义。2.教学目标 ①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同时,从物质的状态变化,体会物质的多样性。 ②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③通过对淡水资源和自来水生成过程的学习,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四)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关于对分子的认识 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正是由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使得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本节教材以水分子为例,重点研究了分子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认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图示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2.天然水的组成及净化 天然水是常见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通过对天然水和蒸馏水组成成分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净化天然水是初中化学分离混合物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如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同时形成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即根据混合物各组成成分之间性质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得到纯净物。如过滤就是利用了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颗粒存在较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发或蒸馏则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微观粒子在相同条件下运动速率存在较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五)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第二课时完成“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的教学。2.教学建议 (1)学生首次接触微观世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难以理解和想象。因此,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现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补充实验,如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品红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扩散速度的比较,液态水和空气的压缩等实验帮助学生对分子及分子的运动形成感性认识;二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卡通画建立对微观粒子的直观想象,形成科学的微粒观,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 微观--宏观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 (2)对于分子构成物质,由于学生知道的物质很少,教学时不要急于归纳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也不必对分子给出明确的定义,“对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可在具体物质的性质讨论时给学生说明。 (3)对于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的教学,“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最好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净化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或观看有关录象,帮助学生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另外鼓励学生课后自选材料,就地取材自行设计、制作简易净水器。以此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教材的变化及意图 1. 将原教材中活动天地“水在直流电作用的变化(分解)”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改为了实验探究,意在建议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2.调整了部分内容,将原子构成物质的内容移到本单元的第三节;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叙述移至本单元的第四节。 3.规范了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叙述,使之更科学严密。 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的氢、氧分子组成了电解器中的氢气和氧气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 旧新(二)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水的分解水通电后水分子是否变化?实验探究两极都有气体产生检验氢气(可燃)氧气(助燃)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点燃是否生成水?实验探究产生水雾;放出热量。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氢能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而原子没有改变。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 (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 (2)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对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能够对已知物质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 (4)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能够说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已知的化学反应。 (5)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四)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的实验探究以及对该变化的微观分析,首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意识到就连水这样简单的物质组成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组成的探究欲望;其次通过水电解的宏观现象的观察与微观实质的分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科学的独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构成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认识;再次,让学生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实验事实中,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另外,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初步认识水可以发生分解、氢气可以燃烧和氧气可以助燃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习根据物质的性质验证氢气和氧气的方法。 (2)化学反应的表达方法 本节教材展示了两种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表达式,另一种是分子结构模型表示法,这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化学反应表示方法。这两种表示方法虽然都不够科学,但是都能反映出化学变化的一些信息,例如文字表达式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分子模型表达式还可以反映出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变化。在学生初学时,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掌握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可以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学习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五)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1课时。2.教学建议:(1)组织好两个实验探究;(2)科学地描述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变化; (3)重视对表示化学变化的两种方法的教学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教材变化及意图1.“多是一点”由四个减少到两个。旧合并去掉保留新2.增加了一个“活动天地”1.列出常见几种原子的构成,引导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规律进行探究。2.列出三种碳原子的构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3.增加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在认识了原子的构成之后安排此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合理。4.“多识一点”去掉一个,增了两个。电子云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删增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计量观。5.替换或修改了部分示意图。旧新 清晰具体地表示出,原子得失电子前后结构的变化。旧新(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一、原子的结构原子能不能再分?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发现电子。原子呈球状,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展示原子结构发展史从问题开始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交流共享:研讨实验现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从象科学家一样思考。活动天地: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质子数;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二、原子中的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中电子的得失离子的形成金属原子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不易得失电子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意义。多识一点:原子的稳定结构。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氯化钠、氧化镁、氯化钾等都由离子构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二、原子质量的计量原子质量很小,如何计量?O确定标准计算公式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4)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四)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 观念教学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的考古。任何化学知识都有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知识寻根问底,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观念就会很容易地建立起来了。本节教材的呈现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从最初人们对原子的认识(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到汤姆森发现电子,再到卢瑟福等人的α粒子散射实验,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原子结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这个故事中,学生确信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这些观念在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后就会自然形成,并从中体验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原子构成的相同点,即不同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差别在于它们的数目不尽相同。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等化学基本观念。2.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到计量微观粒子质量的科学方法。教学时在使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标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使用中要把原子的实际质量转化为相对原子质量?”其中的“化繁为简”“以小比小可以放大”(“以大比大可以缩小”)的方法,不仅可以迁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学生的生活中的智慧被广泛应用。(五)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完成“二、原子中的电子”和“三、原子质量的计量”。 2.教学建议:①原子的构成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子结构的发展史的有关素材,让学生从中体会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②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应强调原子质量太小,计算和记忆均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质量。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举例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量标准。例如,有的老师采用钻石的质量计量方法,来类比就很好。钻石质量的计量 ——克拉克拉,源自古希腊语,指角豆树,其种子——稻子豆,具有近乎一致的质量。由于钻石比较小,缺少合适的计量标准和仪器,古希腊人就想到了用稻子豆做标准,每颗钻石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钻石的克拉值。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比较钻石的质量大小。可以体会,克拉是个相对质量数值。若一粒钻石相当于两个稻子豆重,就说它的克拉值是2。③对于本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教材中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的总结对原子的认识。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短文,理解短文中对原子的有关描述,并指导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第四节 元 素(一)教材的变化及改编意图1.元素概念的建立. 在节的引言中,呈现了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时,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接下来设计了活动天地“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经历元素的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建立概念的同时,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教科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化学的概念和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知识散发出固有的生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变接受知识为发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观念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增加了多识一点“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由来” :介绍了我国近代化学的先驱者徐寿创立元素汉语名称造字原则,让学生在感受科学家伟大智慧的同时,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增加了多识一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史料,不仅可以让激起学生对科学家们的敬仰之情,更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起源,从中吸取无尽的精神营养和智慧,同时从化学史中体验到化学的方法论。删掉了多识一点“元素的进化” 。(二)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材分析:元素与元素符号基本问题物质为什么会变化无穷,循环往复?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原子才能归为同种元素?情景与活动前人认识:元素是水、火、土、气,元素是金、木、水、火、土…活动天地: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究竟是什么?科学事实: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基本理解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原子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元素的概念核心概念建立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符号概念运用单质与化合物自然界元素的分布元素的表示表示的意义元素汉语名称的来源重理解会描述重识记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多识一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活动天地:认识元素周期表2.教学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并能从元素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3)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4)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和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四)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元素概念的发展史 元素概念是化学中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元素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元素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原始物质或原初物质、始基。古代自然哲学家把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觉到的自然物,如水、气、土、火或金、木、水、火、土等视为组成万物的本原,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元素的认识逐步深入。但是从古到今,尽管人们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其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元素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本原、基础或基本要素。本节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就简单地介绍了元素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了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这部分内容旨在引领学生经历化学元素的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一切事物都要从其本源开始,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在建立元素概念的同时,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2.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学习对整个初中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元素符号是化学符号语言的最基本单元。由于元素符号开端,演绎形成化学的符号语言体系;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另外,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了某些物质(比如金属),认识原子是“微粒构成物质”观念的具体化,元素符号可以建立起宏观物质与原子微粒的联系;③元素符号是化学的一个发明,它具有简洁、规范、国际统一的特点。元素符号对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具有双重指代作用,符号成为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元素符号含有比一般的字母丰富得多的意义。首先,代表该元素;其次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再次,代表直接由该原子的纯净物(单质)。就连元素符号中的数字也有比数学中数字丰富得多的意义,例如,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代表该元素的原子个数,而其他的意义就没有了,而如果把数字写在右下角,或者右上角,这些数字就又有了另外的意义。理解了元素符号的含义也就建立了“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化学入门的关键。(五)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完成“一、元素与元素符号”;第二课时完成“二、元素周期表简介”并安排本单元的复习。 2.教学建议: (1)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一方面要从元素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形成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物质与元素,元素与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将蔬菜看成一种物质,那么芹菜、白菜、西红柿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颗白菜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子;如果把水果看成物质,那么苹果、梨、桃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个苹果可以看做一个原子;如果把每一个汉字看做一种物质,那么点、横、竖、撇、捺等就是组成元素等等。(2)元素符号的教学在元素符号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元素符号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其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应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即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二是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可以安排在课上,也可以安排在课下。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实验一 物质的称量实验二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