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三单元 溶液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孙志学(一)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新旧教材的对比及改编意图旧教材:溶液相关内容分布在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中。新教材:将原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中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整合为本单元,使学生能形成关于溶液的比较完整的认识。(一)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3.1 溶液的形成▲ 溶解的过程▲ 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溶液的配制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一)单元总体介绍3.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总体介绍4.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3.1 溶液的形成 2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与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共2课时(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删除了“黄泥水”、“油水混合物”、“食盐水”的对比图片,删除了电离的介绍,用“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替代,以氯化钠微粒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更好的建立“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表格设计更加清晰明了,可操作性更强。(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增加了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微观解释,相比以前的教材更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增加了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介绍的篇幅,更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也为后续学习更多的物质和反应做好了铺垫。(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将乳化作用单列一部分,提高了比重,更加便于学生理解。(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增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介绍,使溶液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2.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4.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5.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6.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教材把“溶液”一章安排在第三章,在这以前学生只有一些生活常识,但存在着“迷思概念”。本节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除水以外的各种常见溶剂。为学生在化学中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的溶解过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奠定基础。(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并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存在变化。3.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通过微观图示对溶液的形成进行解释,更加直观也便于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具化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建立“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2)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可以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对温度变化进行微观方面的解释,体现了初高中衔接。(3)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更加的直观,也更容易得出饱和溶液的内涵,而不仅仅简单理解一个定义。(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溶解的过程、乳化现象 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本节小结 1课时(二)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结合溶液知识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2)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注意从分子、原子水平上认识溶解现象。(3)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感性体验,促进理性认识。(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和溶液配制单列一节,并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作为学生必做实验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方便提高学生对定量计算的理解。 实验探究改为到实验室去后,方法指导更加的细致、具体,有助于学生形成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2.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三)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甜”谈起,通过活动天地,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熟悉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本节在具体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动手实验,让学生进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三)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使学生初步认识定量表示物质组成的方法,初步感受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相结合的思路。能够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溶质质量分数只是其中常用的一种简单方法。“多识一点”简单介绍了体积分数。(2)通过对“溶液的配制”过程的分析,初步培养对“误差”的认识,以便于在第四单元第一节进一步认识“误差”问题,为逐步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奠定基础。(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课时溶液的配制与“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课时(三)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在明确溶液组成的基础上,注重对相关计算的训练,形成规范表述的良好习惯。(2)结合“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一步规范药品的取用、称量、量取、溶解、搅拌等基本操作。 谢谢各位专家和老师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