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丛祥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丛祥滋)

资源简介

课件23张PPT。义务教育初中化学(鲁教版6.3制和5.4制)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丛祥滋 2012.8.25 cxz84566@sina.com内容提要:
一、单元总体介绍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要求
2.感知教材(新旧教材对比)
3.单元教学目标
4.课时建议
二、各节内容介绍及教学建议
1.典型内容及教育价值分析
2. 学习目标
3. 教学建议一、单元总体介绍 1.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的要求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 拉瓦锡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 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物质的变化
? 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本单元的地位、作用:第一,是学科内容属性决定的。
化学变化、原子、科学方法构成学科核心内容第二,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科素养的关键。第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基础。 本单元需深化、完善和发展哪些基本观念?
(变化观、微粒观、价值观、元素观、分类观、计量观)变化观的含义及与其他观念的联系:
(1)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定量认识,计量观)
(2)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变的(核心观念)
(3)产生新物质。可用于物质转化( 价值观)
(4)储存或释放能量(价值观)
(5)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分类认识(分类观)
(6)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微观解释,微粒观)
(7)化学变化中原子、元素不变(元素观)2.感知教材(新旧教材对比) 思考: 本单元的题目改成“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其内涵与“化学反应的表示”是否一样?思考: 1.本单元核心内容是什么?
2.知识与技能主线是什么?
3.涉及到的过程与方法有哪些?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运用化学方程式,定量 (宏观、微观、符号)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知识线:定量认识化学反应。
技能线: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主要是关于做科学的知识(不是化学知识):一是科学思维方法:推测、或猜想与假设(构建假说)、构建模型(方程式及其计算)、推理判断、科学解释、应用证据。二是实验方法(科学探究):验证质守定律的实验。 单元体系结构(链接)
3.单元教学目标
思考: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跟学会 “用化学方程式多角度、系统、定量地
认识和表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其内涵是否一样?教学目标有何差别? 前者是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后者借助化学方程式来认识、研究和表示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特征、意义、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实质及定量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2)了解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理解方程式书写原则,
根据提供的化学变化事实,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认识化学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观粒子
之间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简单的
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定量问题。
(4)在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变化时,能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等多角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代表性的、简单的化学变化,懂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涵义,进一步发展变化观;在认识化学变化时,初步形成宏观事实、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之间主动联系的思维习惯。
(5)通过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例证),认识定量研究
对化学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二、各节重点内容介绍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1.典型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本节核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
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的教育价值:
一是认识化学变化中这一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特征);
二是通过微观(例证)和定量分析,能从更高层次上认识
化学变化,进一步形成变化观;
三是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四是通过本素材的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
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五是学习做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定量实验、历史法、预测及推理判断、科学解释、应用证据、反思评价;
六是学习如何控制化学变化。
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课标规定的重要探究活动;“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是课标新增的情景素材。教学中要充分领会这些素材对于理解定律的价值,还要通过开展化学史教学及验证实验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更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和深刻涵义。2.学习目标(见教参)3.教学建议(1)要重视微观解释在本节及整个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这种习惯和思维方式。
(2)P104①本实验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性实验)。所以,实验结果正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况且利用精度不高的托盘天平,仅仅通过几个实验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本身也不严密、不科学。本实验的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让学生体验定量的、综合性的实验探究,三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四是感受如何控制化学反应。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1.典型内容及教育价值分析
本节核心内容及重点:化学反应的表示。
主体内容有三:
一是化学上用什么表示化学反应(定义);
二是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优点、意义);
三是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怎样建立一个具体的化学方程式)。 2.学习目标(见教参)
3.教学建议
(1)重视观念、方法教育,纠正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倾向(重视规律、观念性内容)
(2)P107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建议按照化学反应发生的进程与规律,依据2条原则,按照教材范例书写。(与旧教参的要求不同) 思考:学生往往写不好化学方程式,
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对策1:
掌握反应规律+科学记忆+技能训练:新课程倡导的是知识应用、是符号实践,
而不是知识本身、不是符号研究。对策2:首次学习一个化学变化时,采取宏观、微观
和符号相联系的方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木炭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联想化学变化场景
(过程、现象) ●重视优化复习和评价的内容,注重整体性、应用性。从习题的选编、到复习方法、到中考评价。
●建议安排至少1节复习课,对化学反应规律(类型、表征、微观本质)进行整合,突出化学反应原理、符号表征在认识物质方面的应用。(如氧气的性质、制备、检验)例题1.2011威海—8题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例题2. 2011威海—9题 )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1.典型内容及教育价值分析
核心内容: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定量问题。
2.学习目标
3.教学建议
在新授课,最好让学生搞清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数学比例模型”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比等于实际质量比?)
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第一,计算时,为什么方程式绝对不能写错;
第二,“数学比例模型”是质守定律的第二次模型建构
(第一次是建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化学方程式模型的应用)
第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什么主要是理解化学原理?是寻找相关物质及其已知量和未知量?而不是数学计算技能。(发生什么反应、化学式、配平、数量关系)
“建模”涉及到的因素:
●化学计量数:化学方程式的建立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实质上是定律的应用:
各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化学计量数)已经被确定,不会也不能随意变动了。(定值)
●真实质量到相对质量的转换标准:所有原子的真实质量,通过放大倍数转换到相对质量的标准都是一样的(C—12质量的1/12)。
建议:进行一次最原始的计算:以一某个简单的反应为例,在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之间,在宏观(微粒集体)和微观(几个微粒)之间进行一次转换。最后推出比例模型。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