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孙志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孙志学)

资源简介

课件34张PPT。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孙志学(一)单元总体介绍1.本单元新旧教材的对比及改编意图
本单元由原来的鲁教版第三单元调整为第四单元,内容依然为空气的成分、物质组成的表示以及氧气,在章节的编写上,第三节标题由原来的《性质活泼的氧气》改为了《氧气》,增加了到实验室去——“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学生实验内容。
从知识内容上来看,除将“元素与元素周期表”调整到第二单元外,本单元没有做出其他太大的变化,章节标题的变化更好的体现了这一节内容并不仅仅是以氧气的性质作为教学重点,对涵盖内容的表述更加严谨。(一)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
4.1 空气的成分
▲ 认识空气的组成
▲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 关注空气质量
4.2 物质组成的表示
▲ 化学式及其意义
▲ 化合价
▲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一)单元总体介绍2.本单元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
4.3 氧气
▲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氧气的性质
▲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到实验室去: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单元总体介绍3.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并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2.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5.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并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3.初步学会用定量的实验方法测定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利用化学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物质可以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逐步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单元总体介绍4.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4.1 空气的成分 2课时
4.2 物质组成的表示 3课时
4.3 氧气 3课时
到实验室去: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课时(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将第一部分“认识空气的组成”中的活动天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改为实验探究,并改进了原先课本的实验。实验的改进简化了实验装置,降低了实验的误差,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同时,实验探究的思考问题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本在实验探究之后也给出了相关的原理解释,注重了学法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后续的问题。(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将第二部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中原先淡化的分离液态空气图片占据重要的位置,目的是通过介绍分离液态空气帮助学生建立利用化学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物质可以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观念。这是一种方法教育,使课本内容层次感增强。(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加大了第三部分“关注空气质量”篇幅,将原先的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改为“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内容更加详实、具体,更有针对性。渗透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 课本P79页“多识一点”栏目中增加了对空气质量的颜色识别,更加鲜明直观。(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2.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地球周围的空气”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中提到“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所以本节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注意渗透一些化学方法和化学观念。
标准包括: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包括: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气体这一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同时,本节内容也承担着相应方法教育的重要使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关注空气重量报告,关注空气污染,培养环保意识。
3.学会测定不同性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含量的方法。
4.初步建立利用化学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物质可以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观念。
(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方法学习的重要作用,即学会从性质不同的混合物中测定某一成分的含量,利用这一科学探究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以及科学认识和控制误差的意识。
(2)分离液态空气这部分知识充分体现了方法教育的意义。在进一步强化物质分类观的同时,培养学生分离提纯混合物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思想。
(3)通过关注空气质量,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认识空气的组成 1课时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与关注空气质量 1课时(二)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组织好两个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与记录、实验分析与结论、实验反思与改进等角度,主动地全面参与实验,保护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2)培养资源意识和环境友好意识,逐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新教材去掉了元素和元素符号部分,将第一部分改为“化学式及其意义”更加明确了教学内容。(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第二部分名称由“化学式与化合价”改为“化合价”,增加了原子团的相关介绍,并在常见化合价表格里增加了初中常见的五种原子团化合价,内容更加细致、完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第三部分“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将相对分子质量这一计算的介绍作为边框出现,并作了“化学式量即相对分子质量”这一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更加符合标题要求。(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2.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组成的表示”中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提到“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能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而化学式作为化学的“重要语言”,其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
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化学式是继学习元素符号之后所学习的又一种化学用语,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工具,化学式的书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书写化学式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本技能。但由于书写化学式所需的有关知识记忆量大抽象性强,极易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难点。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 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 初步学会利用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元素质量比和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
(1)有了前面元素符号学习的相关铺垫,以及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提前渗透,化学式的意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再次强化“宏观——微观——符号”三方面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同时还要注意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对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打下基础。
(2)化合价的学习不能仅限于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和化学式的书写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从原子、分子、离子三种不同微粒的角度对化合价进行解释。既要“知其然”,也要大致“知其所以然”。
(3)化学定量内容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内容中,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从微观上真正理解定量表示的含义,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用的,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化学式及其意义 0.5课时
化合价 1.5课时
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1课时
(三)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注意联系学生已有认识,特别是对物质的宏观认识和对元素的认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符号”的价值。
(3)运用拟人、类比等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四)第三节 氧气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第一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增加了活动天地“实验室制取气体物质的思路分析”,包括了反应物的选择、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相关讨论,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为下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做好铺垫。(四)第三节 氧气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将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改为活动天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课本P88页),同时将原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并作出了提问,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反应的速率,减小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过于剧烈可能带来的实验危险,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安全系数。(四)第三节 氧气1.本节的新旧对比及改编意图 增加了第三部分“自然界中氧循环”,与后面要学习的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相呼应,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第三部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中还联系实际介绍了缓慢氧化,为后面学习钢铁锈蚀奠定了基础。
(四)第三节 氧气2.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以及主题中,课程标准提出“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氧气作为学生第一个接触的具体学习制法、性质的物质,承担的正是这样重要的作用。
1.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四)第三节 氧气3.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所以把氧气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本节教材从氧气的制法入手,并介绍了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最后得出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1.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2.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并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3.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四)第三节 氧气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氧气的实验制法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制备的方法,它承担着物质制备思路的梳理以及方法指导的重大意义,通过药品选择、条件选择、发生及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层层递进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般物质制备的思路,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化学在研究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氧气的性质研究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学习一种物质,为今后其他物质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大厦的基石,因为,应给学生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特别要注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这一方法的指导。(四)第三节 氧气 4.本节的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3.通过对比观察物质在空气、纯氧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浓度大小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是有影响的,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就越剧烈。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浓度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人类根据需要,通过对化学反应的控制,可以趋利避害。
4.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的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感悟到氧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关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要高效、循环利用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四)第三节 氧气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课时
氧气的性质 1课时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课时
(四)第三节 氧气5.本节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重视对学生的思路引导。从元素观、反应的可行性、实验装置等角度,形成对物质制取方法的认识。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初步形成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
(2)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个别与一般、性质与用途”等辩证关系。
(3)提供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进一步培养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全面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谢谢各位专家和老师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