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 ) 阡陌( xiān ) 豁然开朗( huó )B.垂髫( tiáo ) 平旷(kuàng ) 怡然自乐( yí)C.邑人(yì ) 遂迷(suí ) 便要还家(yāo )D.郡下(jùn ) 问津(jīng ) 诣太守(yì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对此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二、句子默写6.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原句。(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下联:陶渊明 ,四、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解释加点的字词。(1)豁然开朗_____ (2)阡陌交通_____(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____(4)虽有甲兵______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0.【甲】【乙】两文都寄予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相关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逐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米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抉木弓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市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何也?”人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俊,俊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节选自(宋史·艺文志》)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便要还家 (2)咸来问讯(3)但见城市栉比 (4)密志归路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B.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C.遂出穴 遂与外人间隔D.密志归路 寻向所志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14.【甲】【乙】两文虽然故事不同,但很多方面却有着共同特征,试找出甲乙两文内容的相似之处。(至少两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②麻枲之属( )③此公欲来,能容否( )④杨谢而从之( )⑤渔人甚异之( ) ⑥欲穷其林(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18.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9.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会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阡陌交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往反2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2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五)阅读下而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大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摘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注释]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更加。[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② “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适:满足。融快,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着”。③弦徽;翠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便舍船,从口人 舍:________(2)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交通:________(3)溯源而上 源:________(4)而畜素琴一张 索琴:________25.任选甲、乙、丙段中画线的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6.甲乙两篇文章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27.请从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A《桃花源记》是作者理想的生活乐园,是虚构的,反应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选A。2.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B项“要”通“邀”,邀请的意思。3.BA项“阡”应读qiān;C项“遂”应读suì;D项“津”应读 jīn。4.A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D项解释正确,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5.D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D项停顿不正确,应改为:后遂/无问津者。6.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4)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2)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8. 开阔的样子 交错相通 迁徙 铠甲9.(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意思对即可)10.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古代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11.(1)同“邀”,邀请(2)全,都 (3)只(4)作标记12.C1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因为遇到一群鹿正害怕地逃跑,(几个人)分路追赶。14.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答出两点、意对即可)15. 与世隔绝的地方 类 收留、容留 道谢 感到惊异 走到尽头16.①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②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③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17.开头描写了桃花林的宁静、美丽、隐蔽;为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做了铺垫;也暗示了桃花源的不存在;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答出其中3点即可)18.是。杨谢而从之。19.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纯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20.(1)田间小路(2)妻子儿女(3)曾经(4)同返,返回21.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2.(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3.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暗示这样美好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作者的精神寄托。24. (1)舍弃 (2)交错相通 (3)水流起始的地方 (4)不加装饰的琴25.甲: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乙:在溪水旁停泊,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丙: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儿也不推辞。(意对即可,任选两句翻译)26.甲文以冲淡凝练、虚实相间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美景图,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带有虚幻的情景。乙文以写实的笔法为主,描摹眼前真实的美景,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意对即可)27.摘录: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苛政,表达了他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意对即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