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文本解读】一、文体鲜明,条理清晰。《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 1943 年李大钊遇 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 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 亲为理想献身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 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文共 33 个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 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结构和主要内 容可以提炼为下图:1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交代父亲被害的时间: 1927 年 4 月 28 日被捕前: 形势险恶,处境危险被捕时: 沉着镇定,态度严峻被审时: 平静慈祥,安定沉着被害后: 家人悲痛,深切怀念(呼应开头)二、描写立体,形象丰满。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人物 描写的方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也忠实地再现了李大钊被害前后的情景,使读者更具体地感受到一位革命先烈的伟大 形象,以及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儿女的一份柔情。三、运用对比,烘托形象。第三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三是与敌人对比。被捕时,在 反动派凶恶相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 法官怒气冲冲,父亲 却安定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 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四、前后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本文第四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 2 自然段中写到“我蹲在旁边,看 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在第 6 自然段中写了“听母亲说,军阀张 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 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也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 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无限追思之情。【学情分析】教学内容 已知 生长点查阅相关资 料,加深理解 六年级的孩子基本都 掌握了这一能力,已能熟悉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 容。 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类型的 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丰富对革 命英雄人物的认识。人物描写 关于人物描写,学生都 比较熟悉,能理解,能运用。 结合具体情境和人物神态、言 行等方面的描写,感受到一位革命 先烈的伟大形象。首尾呼应 学生接触过前后照应, 或首尾呼应的课文,对这些 表达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 解这样首尾呼应在表达上的好处。【教学目标】1. 会写“稚、避、峻”等 15 个字,会写“埋头、幼稚、含糊”等 20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并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2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教学重点】能按顺序梳理课文脉络,并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 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教学安排】 2 课时【教学预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重点句段,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丰满的革命者形象。 2.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联系,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联系课文其它的段落,体会前后照应的好处。 3.拓展延伸。结合阅读链接《囚歌》 ,体会革命英雄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4.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其他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板块一 复习导入,重构情境一、听写词语,复习旧知。(一) 出示练习。jú shì yán jùn( )越来越( ),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被捕后,他kǔ xíng fǎ tíng ān dìng经受了( ),始终不肯屈服。在( )上,李大钊( )、沉着,因zhàn jù为革命事业的伟大力量( )了他的心。最后,李大钊英勇就义,家人悲3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痛不已。(二) 检查听写情况,并读一读。【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听写,既巩固了学生的生字词,也回顾了课文 主要内容。】板块二 品析对比手法,体会烘托形象的妙处一、回顾上节课教学内容。(一) 根据板书回顾第一课时。上节课,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课文归纳 为四部分: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还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外貌、神态、 言行的语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品格。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再读读描写李大钊的句子,去感受他伟大的革命形象。(二) 老师引读,学生朗读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父亲立刻就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二、质疑问难,启发思维。(一) 学法指导。请默读父亲被捕时的片段,你发现了什么?与敌人的对比。(二) 小结写法。(三) 启发交流。 1.与亲友对比。 2.与自己的前后对比。(三) 小结。通过这样的几处对比,使革命者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立体。4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板块三 品析前后照应,体会结构之严谨一、学习首尾呼应。这样一位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英雄最后却被敌人杀害了。“我”在回忆录 中前后两次提到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让“我”永远不能忘记。1.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体会。(板书: 首尾呼应)3.配乐朗读。体会“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二、交流探究。除了首尾呼应,课文其它地方也有呼应,你发现了吗? 请你也找一找。(一) 父亲烧掉文件的原因。(二) 阎振三被捕的事。(三) 两处出现“慈祥”的句子。(四) 小结。【设计意图: 在描写人物的手法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为经典革命文 章,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妙处,提升了学生审美鉴赏方面的语文素养。】板块四 结合阅读链接,体会革命者的坚贞不屈一、学习“阅读链接”。(一) 介绍叶挺同志的资料。(二) 学习阅读链接,理解诗句的含义。(三) 师生配乐朗读,表达对叶挺同志的敬佩之情。二、回顾拓展,介绍先烈的革命事迹。(一) 回顾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革命英雄。《丰碑》 《狼牙山五壮士》 《灯光》 。(二) 出示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等图片。(三) 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设计意图: 借助阅读链接,让学生感受叶挺及其他革命先烈坚贞不屈、5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伟大形象。通过回顾学过的英雄故事,引导学生课 外搜集有关革命先烈的事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板块五 总结归纳,布置作业一、总结全课。二、赠送写回忆录小锦囊,为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作铺垫。如果大家也想写一篇关于小学生活的回忆录,老师送大家一个锦囊:篇章首尾呼应事情时间为序重点刻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三、布置作业1.搜集资料,为线上开展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演讲会做准备。 2.预习第 12 课《为人民服务》 。6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板书设计】11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十六年前的回忆忠于革命 首尾呼应坚贞不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